王庶 发表于 2015-9-28 18:08:39

千金方资料

孙思邈《千金》中许多资料,能代表唐初的观念。比如《孙思邈之“内经”》,足以说明当时不存在《黄帝内经》或《内经》之医书。


如本段六时分经,不同于伤寒论中所谓欲解时以及所谓本时。并且宋改与未改之间差异巨大,而宋改居然也与伤寒论差之甚远。这说明什么呢 ?六经配时,宋代也还乱成一团?可见伤寒论被改得有多厉害。


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晨朝发者,在足厥阴。日中发者,在足太阳。黄昏发者,在足太阴。人定发者,在足阳明。夜半发者,在足少阴。 --宋改千金
痫发平旦者,在足少阳。日中发者,在手太阳。暮发者,在足阳明。黄昏发者,在足太阳。半夜发者,在足少阳(阴),日辰伏发者在足厥阴。--未改千金

王庶 发表于 2015-10-4 12:40:02

两三个截然不同的王叔和


千金卷九伤寒例


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外台》作表和里病),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外台》作里和表病),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外台》作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外台》作表和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外台》作里平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营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脉有沉浮转能变化,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所中,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至于人自饮食生冷过多,腹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


《小品》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病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师苟依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对比《外台》:
王叔和曰∶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探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又土地高下,寒温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小品同)


可以发现,关于“得病数日”“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次第”有几个不同说法:


千金的王叔和曰“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瘵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这个次第指的是病情的发展浅深。


千金引小品曰: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师苟依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孙思邈并没有说这是王叔和曰。


外台之王叔和曰: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千金和小品都说苟依次第而疗是不行的,千金的王叔和强调当诊其脉,随时情势,方不失“机要”,也就是辨证辨病机。


而千金所引小品则略有不同,强调“苟依方次第则不中病”,多了个“方”字所以呢成方是有次第的,而这个次第用不上了,所以才需要临时制方。同时也没说这是王叔和语。


外台王叔和则说,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截然相反。而既然强调了次第,却又说皆以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可见,三个“次第”所指的内容都不同。


千金的王叔和说这个呆板的次第到这里就不行了,需要辨病机;小品说这个成方的次第不能用了,所以临时制方;外台有了这个次第,就能临时制方。


不仅如此,这外台的王叔和在说“ 今搜探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的同时,又说: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搜探仲景旧论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最后还是临时制方,到底想干嘛……最后,辑复本的小品方里面的王叔和,依据的是外台的内容。


可以清楚的发现,千金里面的王叔和与外台的王叔和,完全是截然不同两个形象。而小品所引外台作为辑复本,也不符合千金所引的内容。


而外台把本不属于王叔和语的内容栽给王叔和,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大概也就有方向了。

王庶 发表于 2015-10-11 16:50:43

诸病源候论 伤寒候
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寒,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夫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其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少长,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痞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洗浴发汗即愈。病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头痛、胸中满闷,当吐之则愈。病五日以上,气深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

王庶 发表于 2015-10-20 22:16:06

根据《外台秘要》所辑复的《小品》可靠程度较差


《千金》引《小品》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经言∶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病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伤寒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师。师苟依方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乃有效耳。




文中“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经言……”,考之众经……到经言,前后呼应。但在外台等已被改为“阴阳大论”,反而莫名其妙,考之“众经”都不提了,专门来一段阴阳大论。而整部千金未见“阴阳大论”一词。自佛学传入,便有“依经不依论”等语,自然经论之中,经便高了论不止一筹。来历不明的阴阳大论,当是孙思邈之后被涂改。而在《诸病源候论 伤寒》同样的内容,也称“经言”而非阴阳大论。




不仅如此,外台的王叔和在说“ 今搜探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的同时,又说: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搜探仲景旧论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最后还是临时制方……不知道究竟几个意思。参见楼上两三个不同的王叔和。




王叔和被躺枪、当枪,也是从孙思邈以后发生的,拼了,也得把王叔和与医经理论的关系搞得亲密再亲密,最后,方便某些人炮制宋本《伤寒例》。






陈雷 发表于 2017-3-26 12:40:42

学习了,谢谢。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18 22:32:33

了解一下。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8 11:37:25

再学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0:41:59

学习了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09:50:34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09:50:50

{:1_483:}{:1_483:}{:1_483:}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千金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