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5-10-28 08:41:32

从千金看背腧穴定位错误以及《灵枢》被改的痕迹

《千金要方》:
“五藏热及身体热,脉弦急者,灸第十四椎,与脐相当,五十壮。老小增损之。若虚寒,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卷十六)。”
“五藏虚劳,小腹弦急胀热,灸肾输伍拾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卷十九)。”


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千金卷二十九灸例第六


《灵枢 背俞五十一》:
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

可见,所谓横三间寸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而这在千金举例为肾俞的取法和灸法。也就是说,两个肾腧相距一寸,旁开脊柱0.5寸。这本是华佗取背俞穴的定位和方法,而孙思邈显然也按此取穴。到了北宋官修《圣济总录》直接将“横三间寸”改为“横三寸间”,显然,穴位的定位便发生了剧变,经脉循行部位也就不言可知。


《灵枢》所言“挟脊相去(三)寸所”还是本该“挟脊相去寸所”,从“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可知宋人早已不知道刺有浅深,何谓毛刺、皮刺,一概不知,再加上旁开脊柱太远,容易刺中内脏,所以变成了“刺之不可”而只能用灸法了。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灵枢癫狂病二十二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灵枢卫气第五十二,可见背腧穴是可刺,并且非常常用。

还有很多背腧穴可刺的章句,暂略。可见,由于宋人看不明白何谓横三间寸,竟然将其改为“横间三寸”,并且从此不敢刺背腧穴而只用灸法,将古代描述背腧穴“相去寸所”改为“相去三寸所”,并将“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等窜入《灵枢》,都是宋人的杰作。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9:11:23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0:57:07

学习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0:59:38

再了解一下。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2 16:14:02

学习{:1_483:}

勇倍吾 发表于 2020-9-3 22:40:14

洪松博 发表于 2020-9-22 07:54:50

刚旭广 发表于 2020-10-5 10:24:5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千金看背腧穴定位错误以及《灵枢》被改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