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5-12-10 09:00:34

关于五行的定义及其起源

汉书艺文志:
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言进(敬)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


班固解释五行,非常有意思,与五常、五事、五德终始,有密切关系,可见这理论的脉络,但奇怪的是没人重视。首先 五行是“五常之形气”,这分明就是说,五行理论是来自五常。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圣”五行,到了董仲舒改为“仁、义、礼、智、信”,称“五常”。先秦儒家五行,一变而成五常,不能排除其原因是,如果两个都用五行,一定会引起混乱。这样的话,儒家五行变为五常,是为了避免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混为一谈,而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是混为一谈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儒家五行是人道,而两汉五行是“地有五行”。五常人道有了“形气”,这个形气叫五行,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于是二者不仅有了联系,还有了因果关系:因为有五常,才有了五行。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艾(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畏(威)用六极。”凡此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所谓天乃锡禹大法九章常事所次者也。以为《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徽,天人之道粲然著矣。
班固在这两段提到,《尚书》这六十五字,出自《洛书》!而画卦出自《河图》,洛书说爻用三德,说明洛书晚于河图,这就说明,《尚书》相关内容是晚于《洛书》并且晚于爻画的出现的。也就是说,《洪范》这些内容,是伪书。因为画卦绝不可能太早,很可能是战国晚期出现的。
伏生《尚书大传》:貌属木,言属金,视属火,听属水,思属土。水火者,百姓之求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伏生的五行观与刘向刘歆有较大差别,与董仲舒接近。因为刘氏父子是主张生克的,尤其五德流转,贾谊公孙弘等人也还是用相胜,而刘氏主张“以子承母”的相生,一反前人的“秦推五胜”,至于邹衍有没有说五德如何流转还是根本是栽赃,谁去管。


更为严重的是,班固继续说,《书》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言进(敬)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


貌、言、视、听、思,五事要顺着五行,否则“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五事不用心,或者心乱,不仅导致五行混乱,就连五星也会有“灾变”。可见,五行理论不仅是由人道五常、五事而来,甚至还受到决定性影响。这是谶纬家之言,班固崇拜董仲舒,大家都知道。


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小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
这个谶纬灾变,五行家的那一套方法,用的是五德终始。这正说明,五德终始,并非作为诸子阴阳家的邹衍所作。最后一句“小数家”是批评五行家而不以为然的话,是班固自己的观点。


综上,班固认为,五行,是来自儒家五常(儒家五行 ),并且与五事关系密切,其方法是五德流转 ,到底该用相胜(相克)还是刘氏的相生,并无确论。可见,汉书艺文志虽然记载了阴阳家邹衍之书目,但是邹衍并没有被西汉人引用过,甚至连用相生还是相克都无定准。五德终始作为五行生克的应用实例,来历不明,而仅仅为“小数家”、五行家所用。


而五行与“六府三事”,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班固虽然提出五行来自五常,但实际也经历了从六府剥离出五行的过程。而汉初《礼记》六府与《尚书》六府的不同,可知,有人作假。因此,五行理论包括五德流转真正的成熟定型,也就在秦汉之际。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9:01:43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10:03:31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10:04:01

{:1_483:}{:1_483:}{:1_483:}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10:04:19

再学习一下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2 14:01:08

学习了{:1_4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五行的定义及其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