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5-12-23 19:46:15

五行藏府理论的弯弯绕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5-12-23 22:12 编辑

千金卷十一 肝劳第三
(论一首,方二首)
论曰:肝劳病者,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感于肝矣。
肝劳篇下面的方子,基本上治的是肝虚寒劳损等虚证,也就是肝虚。孙思邈说,肝虚,应该补心。但是宋本金匮或洪武本都说的是肝虚补脾。金匮的理由是,补脾以后一系列相克,克到肺,金气不行,所以木气旺了,肝虚就好啦。那么孙思邈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筋极第四中给出了答案:
论曰∶夫六极者,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应于肝,雷气动于心,谷气感于脾,雨气润于肾。
这里面风气应于肝,雷气动于心,让人不由想起,易传说的雷风相薄,风雷是益卦,所以就能补啦,因为雷风相感,心旺就能感于肝啦。于是我们不由得会想,这是孙思邈想推翻金匮所论,还是金匮所论本来是没有这段?更为离奇的是, 孙思邈说补脾只为了治心虚病:
卷十三心藏方
心劳第三
(论一首 方一首)
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

治疗实现途径的解释差异,或许大家做的同一件事,用同样的药,在金匮叫做补脾,在千金叫做补心而已。五行藏府本身是虚拟化系统要素分类, 有一定道理,但是用上了生克,就一定会出问题,因为从未有人注意到,生克两套系统是自相矛盾的。

我们可以发现,孙思邈在这里并没有使用五行生克理论,而是用的“相感”,这是非常符合《汉志》的记载的:“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而并不是使用生克的解释。

所以补脾还是补心,在肝虚的前提下,是等价的。因此五行生克并不是铁律。甚至,还原到更基本的概念,所谓肝虚的一系列症状,与肝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被强行分派到肝而已,补脾还是补心的用药,同理。最后都能等价到“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于是,五行藏府辨证由于其等价性质,就成了无必要的弯弯绕。
因此,宋本金匮第一篇的见肝补脾论,不仅行文混乱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而且对比千金,孙思邈并没有使用那套,所以金匮肝虚补脾论出自何时,自然很难早于唐代。



中医小学徒 发表于 2015-12-23 20:05:49

学习了,有理有据,让人折服

谢雨吟 发表于 2015-12-23 22:55:40

证据充足!向王兄学习。

望闻切 发表于 2015-12-25 16:53:03

有道理。。。。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9:00:00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06:58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07:16

再学习一下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2 16:10:43

学习{:1_4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行藏府理论的弯弯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