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6-1-23 11:06:50

脉针法的简史

关于脉针法,早在人迎寸口脉法之前就一直存在,注意,是一直存在,而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脉诊的脉法,与经脉渊源极深。甚至在十一脉时期不联系藏府,依然是脉诊的结果,这是遍诊法时期,其代表总结是 “是动则病” ,诊断得出该条经脉有病,直接针刺该经脉的经脉穴,即原穴、脉口穴,因为这是最先出现的穴位系统,另外还有放血的十五络,砭石时期最常用的。是动则病,才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脉针法,这个方法,连表里关系都可以忽略。


脉针法其实有很多。比如五脉法,直接分为“皮、肉、脉、筋、骨”五部脉法,脉浮主表那么直接就是手太阴。难经有了菽位脉法,使得脉法变得很繁琐,三部浮中沉里面,再各分五部,三五十五共有十五层,那么细的脉管分十五层,当自己是计算机吗……这是道还是术?


那么简单一点的在脉经,明确寸关尺三部,可以分别上中下三焦,最后配位五藏六府,成了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命,再分阴阳表里。结果出现的问题是,心包经在哪呢?三焦经又该在哪?


看来道术之辨 ,深入人心。把一个方法提升到道的层面,反而让人分不清啥是术。


用菽位脉法分配藏府经脉,再依据甲乙经的用法,取五输穴,不讲表里关系,并且多数时候只是一针。这个方法实际还是是动则病的范围,只不过局限在了寸口脉法。


另外现代还有崔氏的脉针,在寸口诊脉直接分配到脊柱,此人的脉法可以诊断出24节脊柱哪一个出了问题,然后就在相应背俞穴上刺。这样也都是说奇效如神。


方法的出现,与理论和理论工具、以及实践工具,都存在密切关系,并不是纯粹实践的结果。如毫针的出现,与针刺补法互为因果,补法的标志是毫针的出现,毫针的出现标志着补法的出现。而毫针是铁制针具才能做到。这是冶金技术的发展推动得到的技术。冶铁技术萌芽于战国晚期,秦汉之时已经装备军队。因此项羽手中的长刀长剑,已经不是青铜剑,注意某些电视剧还拿着青铜器,那是开玩笑。


在秦汉两朝,铁器都是管制物品,秦代甚至几家共用一把菜刀,搞菜刀实名制。汉代铁器也是长时间管制作为战备物质,因此民间是缺乏这类精良工具的,之后慢慢放开了,出现了铁制的针具,逐渐取代了铜针具,直接淘汰了砭石,金针银针已经是身份的象征。


“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毫针的定义,有几个特征:
1是非常细,细得象蚊子的嘴刺人都不知道、没感觉,
2是他可以养,也就是补法的意思。这在九针中,其他针具都办不到的。
3这还是治疗痛痹的,主要还是针对痛症、痹症。


话说九针里面只有两种针具具有补法的作用,另一个是鍉针。“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这也是补法的针具相当于现在的杵针,这是按摩棒,是不刺入皮肤的。


所以真正的补泻法,在毫针的定义中已经透露了重要信息,具体的解释在九针十二原,此略。


千金的脉诊配经脉法,也是脉针法,比较简明,也可以用。但是问题在于没有心包经的用法,但是有三焦下属膀胱,三焦这个时候还是孤府,可见针经的一些重要理论直到唐代孙思邈之后才逐步完善,这个完善要打个引号,忽悠完备而已,实际上问题还是很多。所谓完善,也就是才具备我们现在看到的形态系统,其中贯串着各种方法、各种理论的变迁。


所以医经的发展史直到今天,依然是一团浆糊,给各位后学造成极大的干扰,对于只求一效不管真假的人来说,中医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举世滔滔不过如此。


唐山麻糖刘涛 发表于 2016-2-10 10:52:34

老师,我这个门外汉到底该从哪里开始,感觉好恐怖。

经方理法 发表于 2016-5-18 12:23:22

是呀,针法应该怎样学呢,一针见效的例子比比皆是,但一直是不得门径而入。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5:21:33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5 08:50:45

学习学习学习

洪松博 发表于 2020-9-20 10:56:06

木仁平 发表于 2021-1-24 19:03:25

长见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脉针法的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