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6-4-7 20:58:36

阴阳与五行---被误会的中医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6-4-8 08:35 编辑

阴阳与五行---被误会的中医

有读过几遍《黄帝内经》的,不说过度拔高,也不说源流不清,单就内容来说,虽然看懂的内容还不到一半(比如笔者在所谓内经上花的功夫,不比任何人少,也就看明白小半),以为至高无上的真理在此,除了背诵膜拜,再无思考余地。

比如,阴阳为纲的提出,也就是所谓:“阴阳者,万物纲纪”的那段话,出自《素问》。乍一看,似乎是对的,阴阳属于二元分类,但反过来,非要说二元分类就是阴阳,这就是阴阳为纲的基础思维。除了虚实之外,把缓急标本先后分为阴阳,除了毫无指导意义之外,反而引起严重误会,危及临床。如《素问》曰: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

幸好《素问》除了敢于把表里内外或寒热换成阴阳,其他如缓急标本先后,没有换成阴阳,真是人间大幸,否则,中医不知道又会诞生多少莫名其妙的派别。

但是偏偏就有人还是要坚持,这就是我们“东方思维”,不同于你的“西方思维”,就是要随意类比,无限联想,你奈我何。

实际上,作为医经代表的《素问》还真是把阴阳主要作为表里的代名词来使用,除了《太阴阳明表里论》的标题表里二字被王冰暴力删除之外,还剩下很多地方: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阴阳要么是表里,要么是内外等于表里,进而有寒热虚实缓急先后,但是仍然不离表里。如,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这是《素问》所宗所引“经言”那当然更加古老更加牛掰,分明是说阴阳必须对应内外,所以不存在阳虚内寒!阳虚必须外寒,因为内寒是阴盛,内热呢也不是阳盛而是阴虚,所以里面全是阴的问题,外面全是阳的问题,这分明定义了阴阳是表里,而所致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定义医经说道: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阴阳表里在这里等于同义重复,因为这是讲生理,而不是病理分类,尚未论及寒热虚实。

至于为啥泛阴阳论,“阴阳应象大论”这类文章,开始泛化阴阳,那是受了《易经》影响,设一个纲领一切的理论,从圣人南面向明而治开始(易传),左右阴阳,奇偶变阴阳,与医学毫无关系,但理象数同样混进了医学。然后大力标榜什么医易同源的主张,除了共同用了阴阳一词在哲学上的高尚意义之外,具体用法基本上没什么共同的地方。

好了,总算是把阴阳弄成纲领了,这是大多数学中医粉中医最为得意,最舍不得反思的一件事。《外台秘要》王叔和曰的经典段子,把表里改为阴阳,真的很好理解?医门不幸,有多少“阴阳为纲”的责任,但是却无人负责。

二元分类,但是阴阳理论并不强调二元思维,起码没有这个稳固的思维,这不,还有人从中读出了还有个“中气”所以成了“立二含三”,所以三焦的中焦脾胃最重要了,后天之本。但在用五行的时候,从不强调土最重要,基本上体现不出有这回事。其实五行学派自身就有好几种,只不过大家不承认或视而不见,以为都是一回事。

为什么呢,因为五行比阴阳还要高尚,不仅五行可以统领三阴三阳,六府也降格为五行,六腧穴也是五输穴,八卦都是五行,何况六府。六根本就不是个事,最终必须是五。以为阴阳为纲,最后却似乎是以五为纲,因为“天有五行”“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就连人长啥样长几个内脏,都是因为五行。但是一问为什么有六府,就晕了,只好说,六就是等于五,牛叉横行,莫过于此。从阴阳滑向五行,让五行成为天道,连诸子阴阳家序四时大顺,也得变为五时。一边标榜阴阳为纲为本,结果五行比阴阳还本。

通常人拿一句五行生克就了事,其实还有乘侮,所谓“纵横顺逆”的“乘”,乘就是骑上去,太岁头上动土的味道,可以理解为无规则的克制,因此首先相克的固定顺序是不存在的,随便去克就是了,侮就是反侮,本来该是克制的反过来戏弄了自己那意思,母乘子、子乘母,其实也是克。所以,相克是可以随便的,以为有固定规则那只是误会。其实相生也没什么规则,除了所谓母生子,子生母,古人也有,不过不叫母子,后人比喻为母子,看起来就很滑稽,孙思邈在《千金》里面说,可以“子生母”但孙思邈不叫相生,叫相感,按照生克关系看,就成了子生母。除此以外,宋本《金匮》第一篇,肝虚补脾结果肝虚好了,说明本来相克的,结果变成了反过来相生。这说明古人智慧高超,认识到二元分类两两对举之间的关系,相互制衡,不存在定向规则,而只知道固定生克,就out了。

所以,相生相克,根本不存在固定规则,随便来都能接着,这个方法才是最牛的,可以叫做无规则自由搏击。这么说有点太不严肃,下面来点严肃的。

严肃的说,五行在应用的时候,除了单独的划分使用,比如所谓“病机十九条”是单独的五行的一行以分类,不涉及交叉关系;但更为常见的五行病机分类是诸如:肝脾不和、心肾不交、脾强胃弱(传说是好吃想吃、消化不了),五行总是两两之间发生关系,很少提及三体的关系,这也是高明之举。三体就会有混沌,穷举的话好几十种情况,根本没必要。

纵横顺逆,这样的用词,说明两两关系都是相互的,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有所谓胜、复,也是必然。五行生克和反向生克,两两之间便各自存在4种以上的情况,那么总共便有至少40种情况,还没涉及到三体、四体、五体,那将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比什么病机十九条牛掰多了,单两两关系已经到了40种病机,还没涉及水火气血,还得再乘以四,十九条这一贯照搬天官数字的凑数行为,是否会感到一丝羞涩?

对称法则是人类认知的根本,导致两两之间的关系,定会出现所谓生克,并且最终成为相互而不是单向。五行根本上不对称,金木、水火,互为两两相对,引申出 辛酸、咸苦的相互双向关系,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土无对,因此根本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颠倒五行,因为甘味是没有颠倒,其余是相互关系。因为在“五味阴阳”中出现了淡味,好了,甘淡在汉代以及之前便是相对,如“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之类。说明二者作用相对,淡味与甘味的互制,意味着五行的不对称被弥补了,这样是否暗中否定了五,又成了六,回到对称法则,则见仁见智。

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会把对称法则强归阴阳,所以这世界还是芙蓉姐姐比较正常,俺们都是神经病,只好回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呆着,洗洗睡。


唐山麻糖刘涛 发表于 2016-4-8 17:43:29

阿Q精神,{:1_483:}

广西可乐 发表于 2016-4-8 18:28:28

纸船 发表于 2016-4-8 18:45:21

专研精神,值得学习

成陈 发表于 2016-7-15 16:52:55

得好好研究研究,一遍看不懂

大脸哥 发表于 2016-10-20 15:49:30

一哥威武V587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7:08:36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27:10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27:27

{:1_483:}{:1_483:}{:1_483:}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27:44

再学习一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阴阳与五行---被误会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