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6-5-8 14:05:33

关于《金匮要略》第一篇的“上工治未病”与“风气”的相关问题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6-5-8 14:07 编辑

关于《金匮要略》第一篇的“上工治未病”与“风气”的相关问题

《金匮要略》第一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首先提出“上工治未病”。这与魏晋以后清谈玄学乃至有嵇康《养生论》、张湛《养生要集》、高湛“养生论”,乃至唐代王冰重编《素问》顺序,将养生内容前置强调,有密切关系。而“上工治未病”明文出自《灵枢》“逆顺第五十五”:

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所以金匮第一篇的观念,在治未病的语境中这里显然是指“已病防传变”的进一步变化的一种情况并没有完全分类的叙述,也非绝对的预防生病,实际也是不可能完全实现不生病的。

另外是掺杂了佛学的概念,即“肝虚传脾”之后,紧接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在这个语境中,风的作用地位相当至高,因风气生长、风气能生万物,已经不是中医的理论。

如果这里的风气与风木、肝木是一回事,则,肝虚补脾显然就否定了风气生一切,因为其他四气是不因此被传;同时也否定了“能害万物”,而不是只害了脾而传脾。

而中医理论除了强调“天德地气”的最根本生机之外,还有春生、夏长,生长显然不是一个风就能解释。因此必须考虑此观念的来历:

四大:为四大种之略称。又称四界;界,即梵语dha^tu 之意译。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四大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

即:(一)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梵pr!thivi^ -dha^tu ,巴pat!havi^-maha^-bhu^ta)。(二)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梵ab -dha^tu ,巴a^po-maha^-bhu^ta)。(三)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梵tejo -dha^tu ,巴tejo-maha^-bhu^ta)。(四)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梵va^yu -dha^tu ,巴vayo-maha^-bhu^ta)。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风,指人体内所存有的一种无形气息、活风,或即指‘能’而言。婆罗门教及数论派均言有如下之五风,依数论派之解释,即:(一)呼吸(梵pra^n!a)。(二)怕见而缩避之风(梵apa^na)。(三)胜他之风(梵6#SKuda^na)。(四)充满于身内,若离身则死之风(梵vya^na)。(五)维持身心之风(梵sama^na)。

 四大原是古印度用以分析和认识物质世界的传统说法,佛教加以改造。但古印度佛教以外的各学派,对四大的解释各有不同。顺世派对于物质世界不论能造所造,都说是四大,并认为是常住不变的。胜论派认为四大属于实句义(实体范畴),是常与无常。数论派认为,地水火风既是所造也是能造,说四大是色、声、香、味、触五尘(五唯,即五种细微元素)所造。佛教各派对四大也有不同的见解。大众部认为,四大为能造,色香味触四尘为所造。成实学派认为,四尘能造四大,四大能造五根,主张四大通能造所造。经量部认为能造所造皆通实假,主张微尘是实,粗色属假。一说部认为,能造所造唯有假名,都无实体。瑜伽行派认为,有漏大种所造色属依他起性,无漏大种所造色通圆成实和依他起;大种唯属实,造色通实假。

《圆觉经》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如人身中之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之。(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之。(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之暖气属之。(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动转属之。若此四大不调,则易致病。[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长阿含经卷十六、品类足论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五、顺正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

密宗的“心风自在”、显教的“安那般那”与道家“心息相依”与《圆觉经》所说风大类同。《俱舍论》等说四大为能“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是从色法角度,即物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这基础上论风大,或者在人体生存前提下论风大,就有了离身则死之风、维持身心之风、生长作用之风、生长万物之风。

至于佛学有“自性能生万法”、十二因缘法讲无明缘行,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所谓生生死死,无非都是缘起法因缘和合,有些存在前提前置。而“自性能生万法”、与“风气能生万物”,或“一念无明生三细”,显然其所论范畴和对象都不是一回事。

《金匮要略》第一篇有着很明确的时代特征,即玄学以后养生防病论的流行,通过《素问》篇目的调整,从全元起时代《素问》以“平人气象论”为首的疾病诊断技术强调医生的基本素质到王冰的《素问》强调养生防病以“上古天真、四气调神大论”为首,同时南北朝以后佛学的流行以及对医学的渗透、以及五行相克引入医学早期的状态,这个时期是不早于孙思邈的,因为《千金》有藏府分类疾病而没有类似的治法记载。

综上,《金匮要略》第一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各种观念表明,其写作时代在唐代以后。另外,关于五行方法混乱的问题,参见

关于“见肝之病”之治未病理论
http://www.jdjf999.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9&fromuid=8
(出处: 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五行藏府辨证,精神错乱的巅峰之作
http://www.jdjf999.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06&fromuid=8
(出处: 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8:13:14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17:07

学习了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17:24

{:1_483:}{:1_483:}{:1_483:}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2 15:47:16

学习{:1_4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金匮要略》第一篇的“上工治未病”与“风气”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