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6-5-11 00:05:15

砭石是怎么被淘汰的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6-5-11 00:18 编辑

砭石是怎么被淘汰的


    小针先师曰: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这段出自《九针十二原》,本不是一篇文章,里面包括了《九针》《小针》以及《十二原》,因为“余闻九针九篇”这一句话出现了两次(离合真邪、外揣),所以“九针”这个专题有九篇,最后还被扩展为九九八十一篇,就是灵枢了。因《针解》及《小针解》分别对《九针十二原》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属于笔记类著作,所以该篇还很可能曾经有叫做《小针》的一篇。细说起来问题还很多,尤其该篇通篇只有十一条经脉却敢称“十二原”,问题就更大了,离西汉几百年以后到了唐代孙思邈还说三焦是孤府,啥时候才可能有十二原,那还不是明摆着。至于谁整合进去成一篇的,那还真是个难题,要么是唐代人,要么是南宋史崧,反正十二原也与砭石无关,拉倒。
这篇交代说砭石被微针取代了,因为最具代表意义的是毫针,砭石是泻法没有补法,而补法完全是毫针出现的意义。但“欲以微针”来取代砭石这样交代,还是有点含糊其辞。砭石的确是被更先进的精铁针具淘汰的,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砭石还是与金属针具同时存在过,但这些针具无论是金银针还是青铜针,都不能叫“微针”,因为都做不到“尖如蚊虻喙”,刺入“如蚊虻止”那是需要针身很细,否则都是指针尖如毫,也就无所谓毫针。要取代砭石,还得先知道砭石到底怎么用:
【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說文】砭,以石刺病也。
【山海經】東山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代郭璞注云:“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
【史記·倉公傳】年二十,是謂易貿,法不當砭灸。
【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为针。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但砭石无识者,岂即石之属为之欤?
【廣韻】石針。
可知砭石主要还是刺痈肿治痈疡结聚的。
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的注解中,王冰曰: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石谓石针,则砭石也。今亦以䤵针代之。(《释音》䤵,音铍。)
铍,《说文》“云劒也”。䤵字晚出,《说文》不载,见于《集韵》、《正字通》。䤵通铍。
《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针灸大成·卷四》:“䤵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
所以,砭石是被九针之一,其状如剑锋的铍针所取代的。而这发生的时代,必然晚于仓公之后,【史记 仓公传】“砭灸”一词居然出现三次。所以仓公还是惯用砭石。
九针中的铍针取代了砭石,而九针之中的毫针才是九针的核心,而毫针需要强度更好的精铁或者钢材。而正好西汉中晚期是冶铁技术的一个明显转折期,这中间缺少的环节是古代冶炼技术史的相关内容,以及铁制九针的传世实物,但是出土汉代铁制缝衣针都有,没有铁制的针具,是说不过去的,这是打造毫针必须的材质。有人拿汉代出土金银铜针来说九针,那是靠不住的,那都不能叫毫针、微针。
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为了写作《素问》求教王僧孺砭石问题考古,那么砭石被替代的时间,那是很久远了。而《素问 异法方宜论》也提到了九针: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东南西北的道理,看看也就好了。既然有了九针,砭石已经被淘汰了。考古砭石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放弃以砭石为主要工具的扁鹊医经。
南朝刘宋时人范晔【后汉书 郭玉传】写道:“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鱼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搞不好涪翁真还在用砭石。也不排除作家的文学虚指手法。但是,医经的出现,那是为了“阴阳表里”表示经脉联系了内外的外经成就,不同于扁鹊外经,是有医经的解剖学依据的,剩下的就是工具进步的问题。这个时间段的大致范围,便在仓公之后,约在涪翁时期,或者稍晚。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8:15:12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15:59

学习了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1:16:15

{:1_483:}{:1_483:}{:1_483:}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2 15:57:13

学习{:1_483:}

林炎 发表于 2024-4-5 18:36:07

学习一下 了解砭石被针灸取代的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砭石是怎么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