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6-12-21 22:51:43

从表里病位到藏府病位的定义转换过程管窥

从表里病位到藏府病位的定义转换过程管窥 【千金】:问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对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独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则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乃至“此病邪气先藏于肾”而“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实际定义了内外,亦即邪气在腠理肌肉与骨髓、肾的病位表里关系,骨髓与肾,便是“里”位的代名词。皮肤与骨髓的对举,在伤寒亦可见: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里皮肤与骨髓为表里的对举,是不恰当的类比,实际上不是皮肤与骨髓的关系,而实际要表达的是:表热里寒、表寒里热。把表里换成皮肤与骨髓,是概念转移。而千金之“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独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气藏于骨髓,实质也是指邪气藏于里而并非真的病在骨髓,才会有“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于是,里不仅一会是骨髓,一会儿又是肾。这样,就从表里相对的里,转移到了肾。
故【素问刺禁论】云:“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隐约可见。
这是非常典型的从表里病位理论到藏府分形结构命名转换过程。这在千金中尤其明显。这也体现在当时藏府理论与后世的不同。素问当中实际保留了这类思想过程,但是配属五行的过程依然复杂而多端。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1:51:04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10:33:32

学习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10:33:54

{:1_483:}{:1_483:}{:1_483:}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8 10:34:16

师兄好厉害

高凉一地蟹 发表于 2017-12-2 11:06:03

{:1_394:}{:1_390:}{:1_390:}

极度深寒 发表于 2017-12-2 17:38:42

寻根究源,终为疗效

王庶 发表于 2017-12-2 18:25:54

极度深寒 发表于 2017-12-2 17:38
寻根究源,终为疗效

赞同!

王雄伟 发表于 2017-12-18 20:46:56

现在有些中医学者已经忽略了表里,看到表证也习惯性地考虑五脏。
哦,对了,师兄,我在《小品》、《千金》看到七气丸,其中的“愁气”,有些接近我们现代讲的“老年痴呆”。七气丸也是寒热并用法,和续命汤方阵均归为类厥阴病方,续命偏表偏实,本方偏里偏虚。对于此处记载,师兄怎么看?

王庶 发表于 2017-12-18 21:24:39

金华白芍 发表于 2017-12-18 20:46
现在有些中医学者已经忽略了表里,看到表证也习惯性地考虑五脏。
哦,对了,师兄,我在《小品》、《千金》 ...

七气指里结实证,以大黄等为主药。续命以麻黄发表为主。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从表里病位到藏府病位的定义转换过程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