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7-3-8 19:17:56

五经并行系统观的破坏以及游行与出入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7-3-9 11:59 编辑

五经并行系统观的破坏以及游行与出入病源: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浮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
风水病者,由气虚弱所为也。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内,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令人身浮肿,如裹水之状,颈脉动,时咳,按肿上凹而不起也,骨节疼痛而恶风是也。脉浮大者,名曰风水也。
删掉藏府的解释,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肾主水,肾虚故水妄行;脾主土,脾虚不能克制水,故水流溢。这是说两个功能,主水行水、制水的失常,等价于循环功能和排泄功能失常,均造成水肿病。归到两个内脏或两个子系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要从水入于胃开始才行。只讲肾或者脾,是不够完全分类标准的,结论必然出问题,方法也会牵强附会。实际经过五行藏府理论这么“搅局”,很多学者都有点“人格分裂”,到底中医的系统水液代谢观,应该是五行生克还是“五经并行”,多数的态度是管他娘,都用,这就会有理论“冗余”,就好比刚才上面删掉藏府几个字,丝毫不影响文句的稳定。
【素问】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忆忘按:此段断句两种,一种为递进次序,此处为胃游溢精气于上下乃同时而非从脾到肺再到膀胱次序,故饮入胃而“五经并行”不同于血循环;且经云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出焉;又曰客于膀胱梦游行;客于胞则梦溲;是水精四布乃膀胱之功,故胃脾肺膀胱对应游、散、通、布,“并行”而非递进甚明。既然是并行,则意味着同时运行,而不是依次流注。

说医经是讲医理的,没错,要讲藏府经脉诊断治法等等的医理,还主要讲针刺,引用古医经数十篇,但是从不引用任何本草类著作;经方同样有医理,本草石寒温、量疾病浅深……致水火之齐,这不是医理才怪了。所以很多中医学者读书无数学历极高,也看不出经方也在讲医理,于是“内经”很多六朝、唐代以后的理论,就变成了“先秦”“两汉”遗书,还成了中医至高的纲领。看不到各有各的理,非要无视“本草石”与“原人血脉”,本不存在一个道理,解剖物理,与药物化学作用,都成了物理学。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不愿意,话句话说,愿意看到什么,取决于有了或者说被灌输了什么眼光。比较是最好的方式。
人体的水液代谢维持,首先靠饮食摄入即“饮入于胃”,然后多器官参与了吸收输布,并非仅仅是肾和脾的问题,所以这个理论也就很成问题。哪个藏府没有水都依靠水,因为水是营卫的大部分内容:荣行脉内,卫行脉外,便是水血两分。卫气是不循经隧的,没有次第之说。血循环有次第,但也不是挨着什么十二经次序,或者二十八脉次序,表里阴阳是同时的。水循环也是并行的,还“不循经隧”,没有所谓的“管道”、脉道。所以古人讲营气行有点意思,但错误很多。讲卫气行就完全是臆想了,水循环依托膜络一体,主要依靠的载体是膜原,大而言之是体内藏府之间的系膜包络、包膜,小而言之,分间、肉间脉膜都是膜,就连细胞膜都是膜。所以,膜或者说膜原是个极为重要的广泛结构,重要到什么程度,膜原是十二经水之根本,三焦之尊号,气之所终始,等等强调。
到这一步,藏府理论已经不重要了,只需要研究一下水液具体的生理病理和对应的治法。但是因为五行理论,又归到了肾和脾。前面的饮入于胃之后的脾肺膀胱三焦,都等于白费。理论就是这样栽倒的。
然后又涉及到神气之游行出入两个方面。游行大部分是涉及到循环功能,出入是两个方面:物质交换,如并精出入谓之魄--肺藏魄之呼吸交换功能,内外氧气-二氧化碳交换,还存在汗吐下的排泄途径;“所以任物谓之心”的内外信息交换:应激乃至记忆。
体内的局部内外交换,比如细胞内外物质信息交换,可以依旧看做循环功能是可以的,等于模拟一个封闭系统内补的动态。但把内部的循环拿来解释治疗作用,同时还要把外治法的手段当做决定性的、主导性的,到底是“游行”这个功能在主导,还是外部的刺激信号--你的手法起了主导?然后又偷偷的把循环理论拿来解释应激,这就是目前的中医理论。
所以任物的内外信息交换,从感觉到认知再到记忆(条件反射、意识),再到偏好(志),有了意志,从感知到意识再到志趣偏好,再到因志存变、因思远虑、因虑处物,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唯一支撑实现的条件便是生命的“应激”功能,也即是生命对于内外的信息处理,内外信息交换的心,古人谓之“所以任物”,并非血循环那个心脏。应激,同时也是外治法能起作用的原因,而不是基础循环。所以经脉环周不休,解释生理和病理是可以的,但是解释不了治疗起作用的原因,这就是游行和出入的差别。只有游行是不够的,这只是生理基础,植物人也有游行,但没有出入,神机已无,等于死人或者说死掉了一大半,这是国内学者拼命研究经脉,却从未考虑到的重要问题。
经脉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相似解释,画出来的线条穴位点,到底多大意义。明堂穴位作为经脉理论体系的补充,与经脉理论原本不是一个体系,因“穴位归经”尤其是“针灸铜人”才有了如今的理论。代表了游行和出入两个方向的问题。那么问题在于,生命机体何处没有出入呢?所以穴位理论,也是权宜之计罢了,这也是经外奇穴比“正经穴”多出了无数倍的原因。很多人无视基础定义,或者说根本没有基础定义,所以也无法理解古人到底在干啥。
五经并行最后怎么成了“依次流注”的呢?因为“序”太重要了,一切都该是有序的有尊卑先后。这个序实际是阴阳家起头的,最初是序昼夜、四季十二度等,最后为了序五行。这些理论,叫做文化是可以的,叫做医学,那还是要小心,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谶纬玄学是怎么与医学联系上的。
阳因上而卫外,意味着通过循环的协同,而有了内外分布的状态问题。这种状态问题在每一天内都会发生,比如清醒和睡眠。从现代生理学来说,有着血液分布的状态问题,睡眠状态血液更多回到了内脏,中医则说“人卧,血归肝”,又岂止是肝,脾还统血呢,这叫举一反三。清醒则更多在于四肢或者大脑,这是营卫水血两分的最大意义,也就是表里问题。而这个状态的实现,虽然有着循环的支持,但是绝非循环的依次问题,把水津或者末梢,甚至不循经隧的立体渗灌,本来是“并行”变成依次的流注,这种流注理论早已是毫无意义的冗余。解决了游行问题,出入还是没有正确的理解,非要强把“游行”理论用来解释“出入”,这是崇拜经典的结果?这仅仅是读不明白罢了。
令人担心的是小学生还要学这些义理冲突,定义不清的冗余理论来建立“文化自信”,倘若这能建立自信而不是制造更多愚人,那真要额手相庆了。

高凉一地蟹 发表于 2017-3-15 12:33:31

奥多姆剃刀原理,若非必要,切勿增加实体。王老师的思辨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6 11:47:43

了解一下。

陈一发儿 发表于 2017-5-5 18:29:46

学习了,很好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20:41:36

学习一下。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2 16:18:18

学习{:1_483:}

金飞冰 发表于 2020-10-5 12:36:58

金飞冰 发表于 2020-10-12 13:33:0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经并行系统观的破坏以及游行与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