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4-12-12 09:47:29

寒热辨

寒热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对称概念之一,与阴阳无实质一一对应关系。阴阳在伤寒书中指,营卫的,气血的,表里的,寒热的。
寒热是人体自身的主观感受,也就是恶寒(怕冷怕风)、怕热。正常情况下,人体无寒热异常感觉这个概念是等价于现代体温平衡的正常状况。
中医的寒热指怕冷(恶寒)发热的症状,具体可以细分表里、虚实的不同,如“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这里的关键词是:虚、盛(虚实);内、外(表里);寒、热。
《素问调经论》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释:表位津血不足而恶寒)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释:里津液亏虚而生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释:津液聚表、津血壅滞于表而发热,通常是表证抗邪的表现)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释:里位温煦功能不足、津液聚集于里而为水饮,里虚寒)
人体的寒热感受,有表里、虚实的区别。
外(表)寒,可以是表位卫气不足、或里寒引起;
表热,津液聚表、或里热引起。
里热:表邪传里、里位津亏;
里寒:里虚、津血弱少,水饮阴寒。
人体既不存在单独的阳气表现温热,也没有所谓的阴气来表现寒凉。平人(正常人)的体温平衡,是协同作用的结果。
而内经所谓的阴气盛,并不是指正常的功能,而是病邪或自身正常功能的温煦不足,比如,寒积、水饮。而所谓的阳气盛,乃是通过津液输布聚集实现的,治法也是因此实现。所以,表证无论是表虚寒还是表实热,都采用了辛温的治法。
津液在表不足则恶寒,津液在里亏虚则内热;津液聚表充盈则会发热,津液在里聚集则成水饮生寒。由此可见,阴阳具体的阐述完全用的是:表里、寒热、虚实,来说明。并不存在抽象的阳气与阴气,医学必须具体。方法决定结果,用什么方法,就有什么世界观。
如何建立两个体系的等价性才是至关重要的,落实到最后,一定是可计算的,就是要有确定性的具体结论,而不是用类似阴阳失调这样不可指导操作的没用的废话。

王庶 发表于 2014-12-12 09:48:26

问:津液的属性是相同的,为何表津液不足为恶寒,里津液不足为内热?
答:热源在内,通过津液输布调节。


参考资料:
体热平衡: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则载荷于ATP,经过能量转化与利用,最终也变成热能,并与维持体温的热量一起,由循环血液传导到机体表层并散发于体外。因此,机体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下,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即体热平衡,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果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就会升高;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则体温就会下降,直到产热量与散热量重新取得平衡时才会使体温稳定在新的水平。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8 00:16:03

好文!!!

唐山麻糖刘涛 发表于 2017-5-25 09:45:13

谢谢王庶老师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3 08:29:19

学习{:1_4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热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