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深寒 发表于 2017-12-20 11:11:50

《素问》三阴三阳,仲景如何发展的?(引)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六经辨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内经》三阴三阳分证理论。
    《素问·热论》之三阴三阳病证,三阳为表证,三阴属里证,故于三阳之证当用汗法,三阴之证当用下法。《伤寒论》之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症,则已是表证、里证、半表半里之证,而三阴证则均属里证,与《内经》之论点大不相同,故太阳之病当用汗法,阳明之病当用清里、攻下之法,而且另立少阳和解之法,至于三阴之病,则均注重里证的治疗,但并不局限于下法,有温里祛寒、回阳救逆、育阴清热、寒温并用诸法。二者相较,其虽同用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但内涵已经不同,仲景对《内经·热论》的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从临床角度加以发挥。
    《伤寒论》之太阳病,有经病与腑病之分,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提纲,较之《素问·热论》之太阳病证,增加了脉浮、恶寒之表证,将太阳病证从《内经》的太阳经脉病证扩展为外感表证,既包括太阳经脉的头项强痛等病证,又有外感表证。
    至于阳明病,《素问·热论》所描述的仅仅是阳明经脉之病症,阳明经脉行于面,夹鼻而络于目,故见身热目疼鼻干而不得卧。而《伤寒论》阳明病提纲则为胃家实,包括经脉之病症,也包括脏腑之病症,故又有阳明腑实之腹满腹胀、大便燥结之症,扩大了《内经》阳明病之内容。
    少阳之为病,《伤寒论》之提纲为口苦、咽干、目眩诸病证;而《素问·热论》则云:“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二者相较,亦不相同。《素问》所论之少阳病,明确提出是经脉病证,而《伤寒论》中所提到口苦,则是少阳胆气上泛所致,当与脏腑有关,说明仲景对少阳病的认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亦有发挥。
    太阴病证,《伤寒论》中记载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而《素问·热论》仅提出“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后者又是强调了太阴经脉之受病表现,而《伤寒论》则增加了呕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脾脏受邪的病证,突出了脏腑病症为主,较之《内经》则更广泛。
    至于少阴病证,《素问·热论》提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亦是从经脉受病加以解释。《伤寒论》则不然,仲景提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但欲寐者神不充也,脉微细者阴阳气血均不足也,表明人身之精神气血的衰微,已不局限于少阴经脉所属之病证范围,而是加以扩展了。
    对厥阴病证的论述,二者差异更大。《素问·热论》论述很简单,云:“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伤寒论》则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蝈,下之利不止”。这些病症,已与厥阴经脉无大关系,而是肝脏受邪的病证;同时,还有心、胃诸脏腑之病理表现,亦是厥阴肝木之邪波及心、胃所致。仲景所论之厥阴病证已与《内经》大不相同,而是强调以脏腑病机为中心。
    总观《素问·热论》之三阴三阳分证与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辨证的具体内容,不难看出,仲景接受了《内经》三阴三阳分证的方法,受其启迪,将这种辨证方法运用于辨析伤寒病,但对其具体内容,仲景大加发展,将《内经》三阴三阳以经脉病证为中心的分证纲领,发展为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辩证提纲,使《内经》的热病理论不断深化,使之更符合临床实际,使《内经》的理论更好地为临床实际服务。
    在《素问·热论》中还提出两感病证,其云:“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仲景在《伤寒论》中具体发挥,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际,其在三〇一条中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九二条又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在这两条文中,论述的临床表现均有太阳表证之征,如三〇一条之痛始得而反发热,九二条之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均属表证范围;而脉反沉则又病在里,证属少阴,因此以麻黄散太阳之表邪,附子温少阴之阳,细辛既佐附子以温经,又佐麻黄以解表,使太少之邪一时俱解。至于用四逆汤先救其里者,乃是因为太阳少阴两感,解散太阳表邪而不瘥,说明少阴阳虚是其本,故以四逆汤以祛少阴之里寒,温少阳之阳气。仲景对《内经》两感之理论,应用于临床,不仅提出常见的病证,还提出了具体治疗方药,是对《内经》这一理论认识的发展。
    此外,在《素问·热论》中还提出瘥后劳复的有关认识,其云:“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因此提出患者要少食,尤其要少食肉类,正如其所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对于这一认识,仲景加以发展,揆之临床,在《伤寒论》中专列“辩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一篇,加以论述。其中提到:“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仲景不仅接受了《内经》关于热病已衰而食复的理论,而且更补充了对劳复的认识,并一一指出病证表现并提出治疗方药与措施,充分体现仲景《伤寒论》对《素问·热论》的继承与发展。
    以上可见,《素问·热论》对仲景《伤寒论》学术理论的形成、影响是多方面的,虽然仲景在运用《热论》的学术观点时结合临床实际,有很大的发挥,但溯本穷源,在《伤寒论》中对六经辨证、两感伤寒、瘥后劳复诸认识,是源于《内经》的。

常念西 发表于 2017-12-23 16:05:34

学习了    谢谢

知母当归 发表于 2018-1-3 00:05:26

学习了,谢谢

木仁平 发表于 2021-1-24 15:27:18

学习了,谢谢

进德修业 发表于 2022-8-30 08:54:02

学习了,谢谢!

周然 发表于 2023-9-4 19:54:02

学习了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素问》三阴三阳,仲景如何发展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