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5-1-26 21:48:15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新解[原创]

《四时气第十九》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宝)?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宝)。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肉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寒热深浅,间甚浅深。原文: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水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素问 虐论》: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也,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故曰温疟。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五十九腧穴见《热论篇》。不出汗的热病刺五十九下,五十九个穴位,风水的皮肤肿胀,刺五十下,形容多刺;刺络泻血法,要放干净。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甲乙》注云:“《灵枢》作五十七刺。”嘿嘿,可见灵枢是抄书了吧 。原文: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飧泄,不见于难经五泄,义同难经之胃泄。而甲乙经中也不见飧泄的病名。甲乙一般是说飧泄不化,飧是熟食。飧泄的病因,前面提到过:藏气法时论:脾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痹论:肠痹者,数饮而不得出,中气喘争,时发飧泄。另外伤于肺、伤于肝,皆可飧泻,参见九针十二原第一篇新解。所以,三阴者,脾、肝、肺也。三阴之上,并不代表三阴交,为何,因为三阴交没那么多作用。《黄帝明堂经》曰:“主治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皆局部病症。所以,灵枢这里不可能是指三阴交。其次,留针到底能否致热,也是个问题。若不能热,可以温针,加灸或烧针。原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卒,有说是猝,突然刺一下,或者理解为尽刺之,把痉挛的部位都刺刺。徒㽷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束之,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㽷尽乃止。徒㽷,不是风水,有水无风,故曰徒水。环谷穴在哪呢,失传,不知道。已刺而筒之,《九针论》曰:员针筒。可见员针是带管子的,穿刺针还是中国人发明的,嘿嘿,第N大发明。弄个筒管子放水,以尽其水,必坚束之,束缓则烦悗,束坚者安静,放了水以后要用束布绑紧,没绑紧就会难受,烦躁难过,绑紧就安静了。可见这个环谷在腹部,而腹部的谷呢,那就只有肚脐,环谷大概在肚脐旁边,或者正好是肚脐,杨上善认为是肚脐,还有人说在大腿上,说是环跳穴,扯远了。肚脐下三寸,为关元穴。这是治疗腹水,间日一次放水,放干净才停止。原文: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放水的同时要饮药补液,并且不能同时进食,这个闭药有说是利尿药,腹水利尿那是可以的,但是放水之时恐怕不是要利尿这个意思。饮药还要与进食错开。“饮闭药”《甲乙》作“饮则闭药”。原文: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太素: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里骨。为骭胀,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甲乙:着痹不去,久寒不已,为肝痹。腹中不便,取三里,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三者比较,还是甲乙经靠谱。腹中不便,不舒服的意思。原文: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是泻法,饮食也要注意不要乱吃,要吃平常吃的东西,而不要吃其他不常吃的,这是“食禁”的内容。原文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肓之原在脐中或脐下,或脐周,都可以,还有上巨虚、足三里。这个针法是小针作者的刺法。原文:小腹控睪,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也,小肠者连睪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有些人腰痛,胸腰结合段,椎体反弓后凸,这是腹中的病,任脉虚了督脉就前弯,怎么办呢?当然要补任脉,刺肓之原,实际肚脐是可刺的。刺太阴补之,取厥阴下气,太冲;取下巨虚小肠下合穴;再看看具体还在哪条经脉上,还可以再刺。原文:善呕,呕有苦汁,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取三里以下胃气,断句是基本功,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少阳血络,阳陵泉附近的络脉。原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刺、抑,就是刺和按,目的是让气下行,胃气以降为顺,散而去之就是散刺。原文: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小便不出、取委阳大络,委阳在外侧,厥阴在内侧,小腹肿、影响胃脘取三里。原文:睹其色,察其目,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这段话很熟悉了,这是在解释灵枢前面的第一篇文章。这里有价值的就是“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任何病脉坚大滑数就是发展期,脉缓了就是好转。察其目,一其形,听其动静者,变成持人迎寸口,这明显是发明这个人迎寸口脉法的家伙附加进去的,这个脉法不早于魏晋。

李勇超 发表于 2015-6-28 09:41:18

学习了……

单打 发表于 2015-6-28 20:22:53

学习。。。。。。。。。。。

郭官府 发表于 2017-4-28 10:27:56

了解一下。

转身已是天涯 发表于 2017-7-17 11:04:25

学习了一下

日月山川 发表于 2020-8-12 17:29:34

学习{:1_48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新解[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