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庶 发表于 2015-1-26 23:11:23

泛经方略论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5-1-27 12:23 编辑

班固《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非但如此,《小品方》序云:“古之旧方者,非是术人逆作方,以待未病者也。皆是当疾之时,序其源由诊候之……”,更有陶弘景说“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鹊数法,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药性。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更为可靠,而不是什么论广“汤液经法”。可知经方并非依照《汤液经法》而作,否则班固何以只字不提而反曰“本草石之寒温”云云?
比较《千金》、《高继冲本》、《宋本伤寒》、《外台》,参见经典经方医学论坛《表里辨》之三:表里概念之下的对应治法是如何被篡改为阴阳的!
可以发现,表里二字被唐宋之间改为阴阳,而这个范例,不仅仅发生在表里二字上面的可能是可以断定的,既然表里二字能改,其它又何尝不可。诸如,脉阴阳俱浮,指的寸尺脉俱浮;发于阳可攻表,实质是指发于表。阴阳在条文中都有且必须有唯一具体的对应,总结起来有如下具体含义:寸尺、表里、寒热、津血、营卫,等。所谓的以阴阳为纲,实质便过渡到了具体的要素,基于胃气津液的寒热虚实及其表里输布,故曰:若此表里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故有伤寒论之398条,无非表里虚实之候,微之一字,殆非虚言,而泛经方者焉有于此哉。
医经理论的构建,基于阴阳与五行的结合,是晚于经方实践的,其具体时间起于西汉末年,历经战乱而完成于六朝。后世乱文之辈,篡改前辈文字,证据甚多,即此表里改为阴阳,便是明证。而经天纬地之六五之道,早已面目全非,五行上升到天道,已经不在汉代。从五行藏象为纲立论来分类疾病 与从津血表里虚实来分类,是截然不同的方向,这只能说明其不明天六之道,妄言六合者,辅行诀是也,以六神附会六合,徒留笑柄。六合者,空间状态之论,于医学为表里之寒热虚实也,纵观伤寒条文,无非表里之事,是谓“方诊六微之技”,六微者,寒热虚实表里也。参见《六要素论》
问题是改了之后,并不是进步,反而是倒退,不仅导致原文含义混乱,歧义迭出,众说纷纭,更为危险的事情,已经由此而发生:那就是伪书《辅行诀》的诞生。

《辅行诀》谓: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又谓:“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所谓“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正好是泛经方派冒充“先圣遗奥”,不明六合,漏失表里辨证之铁证。崇尚医经的学派不明医学史源流演变,倒果为因,反而说四神五行才是医学的源流,贻笑大方。参见《天有五行源流》
从临床实际来说,各种辨证方法及其用药遣方,必基于寒热虚实,而医经学派,已经把表里给丢了,徒知虚拟五藏补泻,以此臆测临床而偶中,便滔滔于天下,更伪造经方先师仲景依此表里不辨之诸方,便能立伤寒大论,实非中医学术之福,流散之毒,可以休矣。

学如不及 发表于 2015-4-7 08:35:57

王老师的文章,学习!这里真不错。

薛蓉 发表于 2015-4-9 12:11:35

:victory:不错,真东西不少

李勇超 发表于 2015-6-4 09:20:26

学习了……

单打 发表于 2015-6-27 20:16:06

学习了。。。。。。。。。

无根水 发表于 2015-7-27 19:59:23

谢谢师兄分享!学习了!

高凉一地蟹 发表于 2015-12-24 17:52:12

一说到中医的五行脏腑,外人就觉得玄,连作为中医也糊里糊涂的,还以为自己走进了大道,殊不知那只是更加偏离真理而已

广西可乐 发表于 2016-3-28 11:09:22

陈玉思 发表于 2016-4-1 20:56:18

谢谢老师的分享!

经方理法 发表于 2016-5-18 11:19:07

从外台秘要载方分析,与仲景先师同时代的经方家众多,但为何至今仅伤寒论一家流传于世?两个字:疗效。药简效宏的背后,大概是因为伤寒论承载了医道。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在伤寒论条文中,无处不在彰显。至于医经派,究其根本,只是用经络脏腑各名词,代用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医经与经方本为一家,殊途同归。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泛经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