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9297|回复: 15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宋正统医方消沉 金元诸子新说崛起

[复制链接]

5

主题

140

帖子

286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16

版主贡献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9:4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惟有踰越过金元诸子的丘壑,才能抵达“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唐宋医学境界

一、对《局方发挥》的再发挥
六百余年前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抨击《和剂局方》滥用金石香燥,管蠡之私波及整个宋代医学,香燥两字几成了宋代医学的代名词。我国自汉魏晋唐直至北宋,积累了有一千余年珍贵学验的医学巨篇——《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也随之蒙难,在医界几乎销声匿迹,是我们自己,把列祖列宗沥血呕心所汇聚的无价之宝随手抛弃了。
《局方》是否滥用香燥姑暂不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争议,而《局方》绝不能与《圣惠》《圣济》相提并论,不能等量齐观的。前者只是当时药局数百现成丸散的配方而已,后者则是医方之总体,方数逾万。丹溪批评《局方》,殃及《圣惠》《圣济》,诛连《千金》《外台》,从此寂寂无声地退出了医学舞台。《千金》《外台》《圣济》《圣惠》代表着宋前医学之正统,为同一框架、同一思维模式,它们的消隐,意味着传统医学框架和思维模式的倾覆。新学肇新的金元医学,其主要成就是深化了专题医学的发展,如刘河间的火热论,张从正的攻邪说,李杲的脾胃论,朱丹溪的滋阴说,但它们终究属于一时、一地、一事之学,而非医学之完整则显然可见,故有识之士如徐灵胎就有“元时号称极盛,各立门庭,徒骋私见”[1]之讥,排黜唐宋,株守金元,其危害在于降低了中医学的整体格局,肢解了博大精深的宋前框架,敞开着后世方便医学之门户,这不免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劫难和悲哀。
唐宋医方的消沉,虽与《局方》蒙垢、金元诸子新说崛起有关,但另有其他因素:北宋末年,战祸频仍,政权更迭,卷帙浩瀚的方书难以传播、保存和备检;不少医者畏繁就简,满足于师徒学验的传承,递相祖述而沿流忘源,于是金元诸子新说问世以后,大纛一举,天下翕然,有明一代蹈其余绪,深深陷入到门户医学的泥潭之中,从而造成了宋前医学黄钟毁弃的不幸局面。
今天我们重新探讨唐宋医学,不仅是为了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理顺医学发展史的脉络,更寓有深层次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现实意义,它可以摆脱师徒相承的门户之偏,拓展视野,启迪思路,提高中医学与时俱进中的整体学术水平。历史上沉酣唐宋医学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张璐矢志于《千金》的研究,叶桂潜心于《外台》的玩味,他们特立独行的治学风范,标格卓具的医学业绩,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这是没有疑义的。然而,这只是个人卓识在古今医学折衷的一种体现,未能从整体格局上改变清代医学的内涵,未能高屋建瓴引导当时的医学主流摆脱金元门户之偏的渊薮。
二、唐宋医学与后世之不同
下面试举两味常用的中药,来说明唐宋医学与后世的不同,在比较中引起我们的深思。
1.地黄的健胃与治嗽
与丹溪垢病《局方》滥用香燥的观念恰恰相反,唐宋医方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用甘寒滋润,其中以生地黄为最,它普遍应用于临床各科,奠定了养阴生津、沃焦救焚的治则,早清代叶、薛、吴、王有千年之久。如《外台》引《广济》:“疗天行肺热咳嗽,喉有疮,地黄汤”,药用生地黄、升麻、玄参、芍药、柴胡、麦门冬、贝母、竹叶、白蜜;《圣惠》:“治热病,心胸烦热,口干,皮肉黄,宜服生地黄煎方。生地黄汁、生栝楼根汁、生麦门冬汁、生藕汁、蜜、酥”;《圣惠》:“治热病,热毒攻心,躁烦狂言,精神不定方。生地黄汁、生姜汁、薄荷汁、白蜜”;《圣济》:“治伤寒后,余毒不解,心脏极热,吐血不止,蜜汁方。生藕汁、生地黄汁、恶实根汁、刺蓟根汁、蜜”等,不复赘引。说明:其一,现今认定的温病卫、气、营、血证治为清代叶桂发明的观念有违史实,名者实之宾,早在唐宋已经实际存在,上述例子已足资证明;其二,时病用甘寒自然汁,特别是生地黄汁的大量、普遍应用,是宋前后任何历史时期所不可比拟的。另外在重证的抢救上,强调“不计时候,频频服”,已萌发有中医学发展史上未有的“补液”旨趣。这些甘寒养液的学术精华,或后世不载,或被后世扭曲,莘莘学子闻所未闻,于是就在无声无息的历史长河中沉沦湮没了。
地黄在宋前的临床应用,绝非今日养血益精、育阴清热之限,藉以补土健胃乃其另一端,兹略举例:如《千金》地黄散“主益气调中补绝,令人嗜食除热”,药只生地黄一味,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除热;二是调中补绝、健胃嗜食。关于地黄健胃问题,其实《肘后》为嚆矢,《千金》循其后,而《圣惠》广其用。如《圣惠》“治劳热咳嗽,四肢无力,不能饮食”(《普济方》地黄汤),用生地黄汁、蜜、青蒿汁三味,方中青蒿清热,白蜜养胃,而生地汁清热润肺、健胃补中,两全其美,持为主药。地黄补土健胃的学验,旁开《本经》《别录》,是魏、晋、唐、宋的长期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弥足珍贵,盖张介宾《本草正》地黄补土说之先河、后世甘寒育养脾阴之源头耳。
又今咳嗽多痰,临床罕用地黄,虑其滋腻泥膈碍痰,事实上宋前医界曾广泛应用。如《外台》引《深师》“疗上气咳嗽,苏子煎方(苏子、生姜汁、白蜜、生地黄汁、杏仁)”[2]339;《外台》引许仁则治热嗽生地黄七味汤(生地黄、生姜、桑白皮、射干、干葛、紫苏、竹沥);《外台》引《延年》“地黄麦门冬煎,主肺热兼咳方(生地黄汁、生麦门冬汁、生姜汁、酥、白蜜)”;《圣惠》“治肺脏壅热,久咳,涕唾稠黏,气促,不能食,宜服天门冬煎方”,天门冬、紫苑、桔梗、贝母、生地黄汁、生麦冬汁、藕汁……;《圣济》“治咳嗽久不已,百部煎方(生百部汁、生地黄汁、生姜汁、生百合汁、蜜、枣)”[4]804等等,类方甚多,不胜枚举,方中生地黄清热、增液、润燥,甚至健胃的作用可谓一目了然,值得深思的还在于点出了滋肺润燥的奥秘,如其中《圣惠》方的适应症是“久咳,涕唾稠黏,气促”,这不免令人联想到明代喻西昌主治“痰黏气促”的清燥救肺汤了,该方用阿胶滋润,地黄与之有异曲同工之趣,而地黄先其用,清热救涸尤胜一筹。至于阿胶治嗽,《圣惠》《圣济》在前,《圣济》“治冷嗽阿胶汤方(阿胶、五味、麻黄、陈皮、甘草、杏仁)”俱可为证,洵西昌之滥觞。
宋方润肺治嗽的机理,尚须深究,地黄汁不特润肺络之燥,亦润泽稀释胶着于肺络之燥痰,令湿润而易于咯出。现今临床把干咳、少痰、无痰列为燥咳、燥痰,这是以量定性,不符临床实际,不足证信。我们认为燥痰之辨,不在痰量之多寡,而在痰液本身水分之多少,质稀易于咳出者,虽痰量少当为饮,质稠不能咯出者虽量多亦为燥,在质不在量,如是则可以明了古人宗旨,我们形而上地以痰量为定性,论治燥咳,就在整体上把宋前学验隔绝了,令今人视古方成了雾里看花,甘润治嗽退出历史舞台,生地黄汁遂成广陵散绝,从此润肺泽燥乏术,成了纸上谈兵,事实上这当是今日临床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一个重要药物课题。
此外,慢性咳喘而虚羸者,宋前医方每用干地黄或熟地黄,如《外台》引《删繁》虚寒肺痿喘气,用干地黄煎(干地黄、桑白皮、芎藭、桂心、人参、大麻仁),《千金》补气虚逆方(干地黄、大枣、甘皮、干姜),《圣济》治肺虚短气,咳嗽唾脓血,不得卧,人参汤方(人参、桂、阿胶、紫苑、桑皮、熟干地黄)等等,说明虚嗽咳喘,古人惯用地黄补肾纳气,而稍稍润燥则有利燥痰之排出,是其另一层深意所寓。越数百年,有明张介宾制金水六君煎,清季《未刻本叶案》中半数虚嗽用熟地黄滋补润燥,虽能别出心裁,独持己见,然与唐宋古法相较,可谓空谷足音,流传有绪了。
2.附子通瘀
近百年来在药物的研究和讨论上,附子无疑是最大的热点之一,现今中外论坛犹方兴未艾,问题是不少研讨局限于个人的经验积累和师徒传承,未能越出金元以还所形成的樊篱,而深入到宋前本草的学术精华。自古以来,附子温阳散寒之外,尚有“走窜”之说,至于如何“走窜”则历来未加深究,今特阐发之。案《本经》谓“(附子)破癥坚积聚、血瘕”,《别录》谓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药性论》曰“主治九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日华子本草》言“破痃癖癥瘕,消瘀血”。说明附子在助火祛寒之外,古本草突出了消瘀破血的主题,所谓“走窜”,本意实即在斯。宋前医方中温阳助火与抗瘀通络两大功能兼筹并顾,并行不悖。宋后偏仄,化瘀功能被淡化了,自张洁古称附子主“去脏腑之沉寒”“补助阳气不足”而绝口不谈消瘀古旨后,医界奉为圭臬,明清迄今,化瘀观念湮没不闻。
废弃宋前通瘀灼见,徒持温阳散寒是无法读通宋前古方的。古人凡治重证、急证,如中风、心腹痛、胸痹、历节、症瘕,常主用附子。以仲景方言,治历节用乌头汤,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乌头赤石脂丸,肠痈聚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其后,治疗中风,《小品》小续命汤、《千金》大续命汤俱用附子,《肘后》治心痛主乌头丸,疗卒腰痛用附子、桂心、丹皮,《深师》乌头丸主治心腹积聚剧痛,《张文仲》蜀椒丸治胸中气满、心痛引背(附子、蜀椒、半夏)等等,寻常学验,俯拾皆是,我们不能睁着双眼而不见,从而足证宋前附子治重证,是循古本草旨趣,主在“通血脉”“破癥坚积聚”,通则不痛,关键在除病,我们不能按宋后对附子的认识,按洁古的偏狭之见,来审视宋前医学,而在历史认识观上铸成大错。把附子锁定在温阳散寒的牢笼里,不止是文过饰非,要害在于废弃了附子消瘀的主要功能,阉割了历史,从本质言是对历史的犯罪。按洁古之观点,则宋前重证患者,皆是阳虚阴结,试问:宋前无阴虚火旺者倘有也无药可救显然其论大谬,不符历史事实。从上述宋前医方看,诸重症皆是瘀痹为风、为痛,持附子为疏通络隧,这些学验与《本经》《别录》《日华子》等古本草中对附子的功能相印证,则若合符节,如出一辙。因之,古方持以通瘀,持以治病,阳虚者可用,阴虚者也可用。宋后则专主在温阳散寒,主在治体,罔视治病,这是附子的古今不同观念。
“读古今书”“空世俗见”,这是摆在每一个真正有志于振兴中医学同志面前的一条崎岖的道路,惟有踰越过金元的丘壑,才能抵达“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唐宋医学境界。地黄和附子是两把钥匙,藉以来叩开唐宋医学的大门,沟通古今,剖析疑义,立足于一个更深厚坚实的医学基石上,来面对现实,开拓未来。
唐宋医学的探索和研究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学者和青年的努力和献身,我们这里只是打开唐宋宫殿的一扇小窻,一隙微明,让阳光能够在隙缝中照耀到它的某个角落,让一、二件珍宝能在蒙尘已久的昏黝中闪烁其美丽的光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0

帖子

108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967
沙发
发表于 2016-7-6 13:23:03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句总结的非常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552

帖子

2099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473

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7-3-30 11:2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7-4-18 22:36:16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5#
发表于 2017-7-18 11:01: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6#
发表于 2017-7-18 11:0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7#
发表于 2017-7-18 11:02:13 | 只看该作者
师兄好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5

帖子

176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91
8#
发表于 2017-7-23 11:26:5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0

帖子

226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13
9#
发表于 2017-11-21 16:5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66

帖子

926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460
10#
发表于 2017-12-7 13:54:43 | 只看该作者
到底对不对  谁能说的清楚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4-20 11:46 , Processed in 0.09082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