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4429|回复: 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上圣坛的【黄帝内经】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838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2:4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上圣坛的【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的形成标志,学界普遍认为是【黄帝内经】的成书。这实际上是个误会。理论在扁鹊时代已经相对较为完善,六不治: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除了表示巫医分离表示医学有了自身的规范理论外,还涉及到心理,社会,养生,诊断(死证重症),但也是只泛泛而谈。真正的理论表达在仓公传,自练五石案:
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阳(阴)病,阳石以治阴(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鑱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诊法曰‘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阴病益衰,阳病益箸,邪气流行,为重困於俞,忿发为疽。”意告之后百馀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拙工有一不习,文理阴阳失矣。
提出了阴阳水火之齐,阴阳内外之辨及其失误原因。仓公继承了扁鹊医学,脉法多用五藏归类,而治法基于寒热表里,故以水火为名、代表寒热;阴阳为名,强调其“文理阴阳”之失。
黄帝内经在西汉晚期成书之前,便已有完善的扁鹊理论。那么黄帝内经究竟发明了什么,刘向有评语“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陈延之有评语“黄帝施于针灸”、“神农使于本草”。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素问灵枢把本草经方的病名继承以后,加上了针灸的治法理论,并且创新了一些病名和术语,如长夏,伏梁、飧泻等等,都是汉代以后的推动。刘涓子痈疽方称“黄父鬼”显然其时痈疽理法并不标榜黄帝,这绝不是个玩笑,古人没有这样开玩笑的精神,只能说明灵枢经晚出而收录了痈疽治法但却进行了改编,把砭石法改成针法以及例行略去药法,是在刘涓子之后。
诸如痹瘅疝,以及痈疽这几大类病,在内经中,突出强调了针刺的治法,而对于药法不提,谈到本草的地方极少并且都是纲领性质罕有具体方法。因此南北朝初期陈延之的评语是“黄帝施于针灸”。唐代官方教材,素问与黄帝针经都是给针医的,而日本当时模仿唐代医官制度也照搬过去。
唐宋时期为了外治和内治理论的统一,强调黄帝医经,推动了理论的融合试图,造成目前的认知,这个过程有着较为明确的线索和目的。
从扁鹊水火之齐,记录在了仓公诊籍,以及汉志。经方三变与医经标榜黄帝有密切关系。除了阴阳五行结合的意识形态所影响,这实际是汉代的思潮,准确说是汉武帝造成的影响,其次是解剖学发展带来的经脉与藏府理论分形的外治法,极大的影响了本草理法。
伴随在水火之齐到表里之治,如果这个转变,只是侧重的不同强调而并未脱离原有理论范畴,南北朝以后以删繁、素问等为首的理论变化为试图将表里寒热完全定义到藏府经脉,而以五行地位超越阴阳为标志,表现在从地有五行到最终天有五行,以五统六,如六府五藏被误会为源于五行理论,五六腧穴一概误会为五腧穴,五运六气等等,五六的关系混同并且以五为主。由于五行理论自身定义的问题,逐步发生不断的补充填坑,并未能彻底解决理论的不自洽。所以核心的问题还是对于在医学中五行理论的认知,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这些都是所谓“黄帝内经”带来的问题,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有着尖锐对立的不同评价,一种认为是历史进步,另一种认为是玄学术数渗透的倒退。这种争论是不必要的。如果可以不用,它自然就是冗余理论,剃刀原则下就是垃圾理论。所以黄帝医经是伴随本草经方理法二三变的过程,最终造成第三变的五行藏府经脉为首的方法,导致医学理论进入分形误区,如药物归经归藏府,弯弯绕增多效率低下。
所谓五藏六府痹瘅疝在汉志经方的书籍冠名,在老官山等汉简中并无这种疾病的命名例子,显示五藏六府理论的晚出,和经方在西汉晚期出现了变化意图。甚至有人直接怀疑“五藏六府”四个字是刘歆硬加上去的。但更可能是受到仓公学派的影响,仓公传中有肺消瘅、风瘅客脬等病名,显示出与当时前后出土汉简的不同。但仓公并没有按照藏府去论治,而仍然是寒热表里阴阳之辨,与南北朝以后藏府经脉病的定义完全不同,并且只取“一行”而不论相互关系,这种方法在【素问】“示从容论”中保存,与其他五行相关方法不同。
南北朝及其以前,并没有独尊黄帝医经的表示,唐宋以来对于黄帝医经的膜拜,造成现在的学界“共识”与事实存在较大出入。重新认识和评价黄帝内经,不仅因为基于历史的误会,如对于什么叫“内经”一无所知的专家们大有人在;对于五行理论源流一知半解的学术界毫无分辨能力,在这种环境中,中医的大学教育的效率究竟如何业界自有判断,而的小学中医教育,更不是令人乐观的兴奋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沙发
发表于 2020-8-12 17:19: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4-27 07:53 , Processed in 0.08300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