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13597|回复: 16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问》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4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40127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2: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问》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
全元起《素问》为《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
全元起本素问只剩下题目,但也能看出点名堂,表里二字,给删了,题目的表里字,那真是非同小可,题目都能改,内容当然也能改,也无可奈可。删掉表里二字,无非是感觉表里与阴阳无法相提并论同等地位,而恰恰表明在全元起时代,阴阳不仅指的是表里,并且绝大多数时候含义都是表里。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所以,第一句:太阴阳明为表里。经脉冠以三阴三阳,首先是确定表里。藏象理论,是不用太阴阳明这样的词汇的,这是经脉里论使用三阴三阳以后,在此之前有着各种尝试,诸如阴中之至阴……等。脾胃两条经脉,表里关系,是从藏府的表里延续而来,因为经脉两两之间的表里关系,乃是冠以三阴三阳并且联系藏府才得以实现;不联系藏府之前,是无所谓表里关系的,甚至根本没啥关系,也不是头尾相连,可以互不干涉。
阴阳的主要差异,是由于“位”,也就是空间位置的问题,具体就是内外、表里,
尤其是联系到人体以后,阴阳成了表里代用的词语。所以“阴阳异位”,是第一位的,这是两条经脉生病后不同的最大原因。
另外,病不同的原因,还在于虚实不同、逆从不同,逆从指的四时,简单说也就是寒热不同;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这又是表里病位的不同。所以,接下去解释具体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岐伯再次对阴阳的定义进行根本上的解释,阴阳等价于内外: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貌似,出了点啥问题似乎,说反了?天地之分  天是空的,地才是实的府是中空的,脏是内实的这其实就是为了配合阴阳爻,出了点篓子,话说阴阳爻也自顾不暇。注家只好勉强解释下:虚实指的是疾病状态,这样也行,但是不能指状态之外的其他情况,否则就又不行了,何况这里究竟是指疾病病理还是连带生理一块讲了也还难说。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呢?那是因为虚实并不严格对应阴阳,阴阳皆各自有虚实,或者说虚实各自有阴阳,不仅如此,虚实与阴阳的概念之间不存在子母范畴的关系,虚实不可以简单分为阴阳(不对应),而是虚实之下的子范畴可以用阴阳分类,这就是说,八纲理论也是忽悠。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
所谓阳受之,指的是外感虚邪贼风饮食起居,是谓内伤这里的阴阳,也是指的内外
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有点无厘头的味道表病里病并不严格对应藏府因为阴阳内外有着相对性所以怎么说都可以比如外经经脉其实包括了六府这里的阴道虚,对应举例是饮食出问题肠胃的问题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内伤之病,多虚,外感之病多实,但不是绝对;正如下文藏府病也不严格对应寒热,所以这个分类不完全,要小心。
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这个说法就绝对了点府藏病,寒热都会有这样的意思府病就只能热藏病只能寒显然不完全符合实际。但古人的确是这么分类的,热病归府,寒病归藏,“诸脉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藏”。但反过来,府病有无寒症,藏病有无热?或者说,重新定义了藏府,病理性的藏府与生理性的不同,中医从此很深奥,步入玄妙。
接着 一连串的故……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甚至与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咽喉两个位置 就是高低的问题,分天地。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与经脉阳气怎么走、阴气怎么走,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外邪自身的特性。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这与阴阳经脉什么方向有何关系?这是风湿二气自身的特征,造成上下表现的不同,而不是经脉方向如何。风湿本身一个高一个低,这是说外邪。
阴阳异位的问题,就这说完了。除了表里内外,还有上下,另外还有虚实寒热府藏、逆从的问题;主要还是病位的问题,也即是以表里为纲,而不是阴阳为纲,以表里为纲而又有寒热虚实的交错问题,均不可以用阴阳简单分类,因为是互为交叉的,同时,子母概念不可以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混淆的概念,否则自反,使得初始定义失效。比如,强行规定表病为阳病,则少阴之表病也成了阳中之阴病,既是阳病又是阴病,除了阴阳子母概念混淆之外,不知道这样做有何现实意义,就为了证明八纲理论是这样强行“成立”的?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四肢的运动功能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为胃行其津液这是讲的循环功能所支持的运动功能,因此中医的脾实际包含了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等等的大部分内容
四肢功能受影响 外经、经筋的问题但是古人认为这还是因为脾胃这有相当的道理因为人身体气血之源不管四肢还是府藏全都依赖胃气所以强调脾主四肢肌肉实际是个概念化的系统,这个概念是不完全清晰,所以四肢筋骨肌肉不行了,消化系统、循环系统都出了问题,叫做脾不行。
阴阳概念之后,紧接着藏象理论的问题。所以强调脾主四肢肌肉,脾藏也就不对应任何单位实体  而是虚拟化系统概念。这样 ,中医的问题就出在,一会是虚拟化系统交叉概念,一会是具体的内脏,一会又是经脉,等价游弋,不知道具体讲什么,自己把自己先搞晕,然后忽悠别人养生,就是所谓的治未病养生专家喜欢的事。
人体任何一种生理功能,都与胃相关。广义的胃,不仅是胃这个器官,包括了肠道以及其他消化器官的功能,比如胆也会参与消化,十一藏取决于胆,获取决泻消化液。乃至胃气又是新陈代谢、免疫能力的体现。
而津血输布这样的功能,并非一个脾就可以完成,所谓脾气散津,实际指的是这一类输布功能 是整体协作实现的循环功能,这是古人对循环认识的误区。
同时经脉理论本身也模拟了循环系统。所以四肢不用,专取脾经或者独取阳明,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从而说明藏府理论是存在极大局限性的,并且各种理论相互冲突。如 脾为胃行津液,起点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五十营非要讲五十而复大会,十二经流注非要从肺经开始,你可以折中,认为他是讲动脉含氧血;从脾经开始呢,那是静脉含养分,总之,都有道,有现实相应的部分意义,但并不完全符合事实。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这个时候还没有长夏或者说作者是反对长夏说的,如果是长夏就不会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那就是单独有个72天的长夏分配。
四时各寄18日,这个分散的不是长夏,说的不主时,当然是反对长夏的,起码是反对五时理论,脾不主时土不主时,董仲舒提出的,他自己坚持这点,就等于坚持反对五行生克,同时坚持将五行阴阳化,木火金水与四时同化,土据中央,所以五行与阴阳的完全结合,是董仲舒提出的。
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正因为“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万物他们妈妈都是土,与天地有同等的功能,何况木火金水,所以五行生克,那都是不认的,土还是老大。所以不存在火生土什么的,火都是土生的,除非你不认为木火金水属于“万物”。
也可以看出所谓的脾治中央的功能这个中央指的是土援万物生化之源实际离不开胃,所以,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很明确的与五行生克不搭调因此这个时期五行生克论在医学中,起码并非主流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古人和今人同样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功能与实体对应的时候会出现游弋就是几个概念之间来回穿梭一会讲的是循环输布功能一会讲藏府一会又是经脉不作区分但是古人的认识很明确,功能并非凭空运行是存在结构的这个结构联系就是膜这一点很多现代人也比不上,膜其实就是经脉结构的重要结构成分,没有这个结构,传输是无法实现的。而很多学者还在那里幻想经脉是什么看不见的神秘玄奥,由此可知,什么叫做悲剧。
如果津液输布的功能归于脾,则任何问题都可以归为脾;这也可以解释见xx之病,当先治脾;因为脾神马都是:既是消化系统,又是循环系统,还是运动系统(四支不用)、免疫系统(四时长四藏)。如此,无论是甘滋,淡渗,还是辛散发越,无非都是津液输布的问题……这样下去,所有的药物都归脾经,你们是不是对古人归经理论及其藏象理论灰常佩服?
本篇太阴阳明表里讲述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分为阴阳之根故太阴为里,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三阴三阳的根本所以专门提出来说 这也与什么胆主十一脏完全相左,何况古之“取决”是某某决定某某?医古文不及格。内经里面打架的地方不少总不能在认为胆主十一脏时又不放弃胃为五藏六府之大海、源,不觉得有点精神分裂
所以这一篇 ,贯穿了阴阳、藏象、经脉、流注、五行、长夏,等等的问题,是整部所谓内经的枢纽,中医理论是如何逐渐演变的线索,由此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2

帖子

128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66
沙发
发表于 2015-5-14 12:41:56 | 只看该作者
精华!
收藏学习。
阴阳,藏腑……,
表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19

帖子

386

积分

内部四星会员

威望
0
金币
227
板凳
发表于 2015-5-14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552

帖子

2099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473

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5-6-27 14:07:40 | 只看该作者
收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8

帖子

58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30
5#
发表于 2015-6-28 20:25: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4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40127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2 21:27:25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很巧妙的定义了膜与经的关系,以膜相连……各因其经而受气,等于明确了膜是“经”的结构,而这一点,过去在讲经水的时候已经详细剖析。===补充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6

帖子

18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94
7#
发表于 2016-10-21 11:45:20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学习经典,才能有所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7

帖子

3225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8

内部学员勋章

8#
发表于 2017-4-28 09:52:29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79

帖子

525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346
9#
发表于 2017-5-4 14:43:51 | 只看该作者
知行合一,锋钝不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90

帖子

2378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1888
10#
发表于 2017-6-1 13:47:42 | 只看该作者
不明觉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11-1 07:59 , Processed in 0.077148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