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4575|回复: 2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文化之执指为月:德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4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40127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4:4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横渠先生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继往圣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为句,不晓得激励了多少人,咋一看似乎很好,但是,追究一下,天地之心到底怎么回事,天地是否有心,或者这个心怎么定义,这如果含糊过去,这绝学就真的快绝了。
先看看张载自己怎么说:“天地之心惟是生物,天地之大德曰生也”。《横渠易说·上经》
天地之心就只有“生物”这个事情,加上一句,天地之大德曰生,等于同义重复,天地这个德就是生的功能。于是就牵涉到中华文明最高的两个概念道、德之一的那个德。
    这里天地之心,也就等价于德。问题是,天地既有心,何须为之立?儒家不是讲明明德么?明了就可以啊?其实张横渠先生是理学家。理学家说是为天地立心,其实是为社会立心,构建伦理道德的价值系统,以价值论而非本然论。立天地之心,就演变为立天理,这就是理学一派干的事。
一说起德,大家就想到伦理道德,思想品德,其实,德的本义,跟这些完全无关。同样的话,庄子早说过“物得之以生谓之德”。这是对德最准确的定义,奇怪的是,似乎大家都不认帐。张先生明明知道,却还要跟着立个心,立个天理。看来理学家,真的不明白啥叫德,否则何须搞出个与德同样的东西来替代?
不仅理学家读书不透,就连孔子的学生记录《论语》“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语出《论语》。论语的文章真的较差,不如《十翼》:“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简化一下,就是天行乾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大地有载物之厚这句,简直不伦不类,把德都给丧了。莫非这是个暗示,传统的文化就是因为丢了德,后来才有那么多歪理,以至于完全不知道先圣到底何以为圣,反而拼命搞什么纲常,以为这才是真理,甚至拼命复古,等于执指为月。孔夫子本人并不是复古周礼,而是“今用,吾从之”,复古者完全避而不谈。一字之差,其谬远也。
再说夫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千多年来大家都纠缠不清,到底这个一是啥意思。曾参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曾子也是不懂,明明是一,说成二。一说是因人应机说教。这个一贯的东西,也并不是一个,而就是这两个。简直是众说纷纭。从《大学》来看,曾子的确是知道的,那就是明德。再说了,夫子之道,并不是忠恕或仁,夫子自己也说“忠恕违道不远”,不远,近也,显然非夫子之道本身。
相反,夫子明确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才是一贯之道,也就是为德。所谓“参赞天地之化育”,无非即是见天地生万物之德,行天地之德,助天地之德,修己之生机,助人或社会的生机。
这一套,在道德经一样的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与《大学》成书年代,怕是相隔不久,作者或互不相见,但思想上却高度的统一,他们是不是商量过呢?
《道德经》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失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是为有德则生,无德则天地无以清宁,万物无以资生,是以为德之事,“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者,见也,非独见德,顺应而助,则圣教可知。
或曰:何得谓得一即德?何谓德即生?老子曰:“德者,同于得;失者,同于失。”又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之首,乃生也。不恃不宰,天地无我之德也。德的根本,在于生。无论自然界万物,还是所谓万物之灵的生命,无非来自德。德并不是什么褒义词。
何以见得?
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并非是什么婴儿道德高深,而仅仅是新生生命之强大生长迅速,如果成人有此生机,则可以做到啥蛇虫不伤等等。
儒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犹佛家之戒定(静虑)慧也,大德即智慧也。虑而后能得者,明德也。明者,丽也,如日之光明。大人者,与小人反。大人有德养生,小人无德害生。
    是以《内经》言“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所以合道也,谓得一之生命长久。所以,真正的德,仅仅是生机。
乃至佛家言德慧双修,重点也在于德。真正的福德,心理健康,头脑健康,身体健康,生机盎然。佛家讲生因识有,识就等于德,这里识是第八识,“去后来先作主公”。讲“智慧德相”只是被掩盖而见不到,因为没有福德,开不了智慧。智慧德相,又叫自性,是指有情众生本自具足的“真心”,经论之中的:真如、涅盘、法身、实际、如来藏、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拖死尸者、我、心、阿赖耶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不是德的定义么。
所以为何翻译为智慧德相!德相!
为啥三教一家,我看也是很奇怪,大家都在说一个事情。为啥当年那么多人修练气功,欲求小周天气脉运行而不可得?因为缺乏生机,也就是缺“德”。
    道家取巧的办法,是抓住“活子时”的生机,所谓“脧作”,男女都一样,但是气脉顺序有差异。儒家取巧的办法,便是尊王。佛家取巧,便是禅门。然以生机为基,都是一样的,都是“养生学”,传统文化本就讲养生,无论民生还是个体生存,所以文化为何有生命力,因其本身就在讲生命力。乃至历史上被外族灭国几次,还能复国,无非是文化凝聚力和思想的生命力。至于向上一路,不属本篇内容。
附: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其实上面甲骨文的字形分析很对,意思分析就不大对了。这个字的意思是,目直视道路行动而已。引申为,德,是据道而直行,并非什么目不斜视。
    老子51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见,“德”对于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形成过程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管子属道家应无疑,这段解释比很多人透彻。
   《庄子天地》:“物得之以生谓之德”。
   《系传》:“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行乾,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论语这一段抄系传,漏了一个厚德载物的德字。
   《黄帝内经》:“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讲人生命由来。
   《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德,有明确的定义,那就是生的功能。至少,在道家是如此。佛家也一样,讲智慧德相,自性能生万法,生因识有(第八识),这个识就是德相。
    在儒家,好生之德与厚德载物,不外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同义句。演变为人伦纲常品德,其结果不外是百科名片的注释: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其中本意盎然,即是生机而已。
    《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婴儿道德高尚?生机旺盛罢了。
     所以,中华传统文化,是讲生机,生命力的。
文化的终极,不外信仰。我们的文化,信仰自然生命力:道、德,这是本源,为何佛学能融入我国文化,其理不二。包括儒家后来的立德,演变为情感和信念。到了如今,几乎没人去追究本源。以理性批驳迷信,理性不外也就是个“信”,信其推理逻辑形式之真,叫做“信以为真”,与迷信差别究竟有多大?各执己信罢了。信不信的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明理,穷理,这个理,不是什么“天理”,而是再走古人走过的路,看看古人的理性走到哪里,到底是否不如今人。
下面继续介绍古人对生命由来及其现象的说明。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
   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根,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天年》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灵枢本神第八,是古代极为高明的一篇,在历史上鹤立鸡群,这就是为什么<甲乙经>把本神列为第一篇的重要原因,它的意义难以估量 而古人几乎都不明白这篇的重要性。
    德和气,两个要素,地气生命物质的根基来自父母之精。德是生的根本功能,前面“得神者生,失神者死”有两种理解,其一就是指血液,其二是两精相搏这个生命的功能,神,相当于德,大德曰生。于是,这两段介绍生命由来的,可以明确为德气讲先天生命(娘胎里面),后天则是精神,精神的神,两个含义都说得通,但以对称而言,神指功能之神更恰当。古人这个定义,两神相搏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明显是循环定义。且莫笑话,现代哲学与科学,循环定义多了,只不过大家似乎没注意,尤其讲辩证法,更是离不了循环定义。这个鸡蛋问题不深入,另文再说。先解释一下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定义先弄清,古人才有着落,否则,讲什么传统文化,难免空中楼阁。神在这一段,指的不是血液,而是生命的功能。
先来一段百度对生命的注释: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个体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生命种群则在一代代个体的更替中经过自然选择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无生命物质之间的一种奇妙的生物。
    上面百度的一大段不外乎就一句可以解释,生命的特征:变化与稳定的平衡。
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既是稳定又是变化,代谢就是变化,代谢水平又需要相对稳定,生命自身充满矛盾辩证。稳定,也即是记忆和惯性,还有遗传。变化,也即是反馈(刺激和应激),包括代谢摄入与排泄,进化与退化,生与死、遗传(稳定)与变异。
    原始生命 存在原始应激系统、无神经系统。
    高级生命 进化出神经系统,但仍然存在原始应激机制。
    生命的特征:非条件反射、本能,“心”。
    高级生命的特征: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意识。
    非条件反射是本能,多是与生俱来,可以认为是“固化”的记忆。记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也就是惯性,是状态。新陈代谢的细胞复制,依靠遗传信息的记忆复制,有相当的遗传稳定性,但也会变异。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简单解释一下:生命来自精;受精叫做神;跟着神往来的功能叫做魂;与精气(物质)一起出入的叫做魄。注意,这里完全遵循对称的基本常识。神魂往来指自身功能,精魄出入指物质交换;魂是肝藏的功能,魄是肺的功能;表示内部生化功能与外界呼吸交换的功能。有了精神魂魄的生命(指人),就可以任物。
    古人把物、心作为对待概念,对外部存在的刺激可以应激。这个功能,叫做心。非条件反射,也就是“心”的根本功能。这个定义,是我国古人在内经的定义。这个心,类似无意识,或下意识。这种功能可以对内外环境的刺激进行应激,多属于生存本能。这个时候的自我是不太明确的。
条件反射,是学习和记忆。是通过应激,把原本没有关系的条件联系起来,进行反应、应激。复杂的条件反射,经过“串行化”整合,构成意识。记忆构成意识,意识构成自我。具备神经系统的高等动物,均可以建立复杂程度不同的条件反射,但是人类更为复杂。
    所以,古人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有了记忆,才有意识。厉害不?古人厉害,还是现代心理学厉害?倒也难说。
人类的复杂条件反射,包括语言、文字等。文明训练的条件反射,有庞大的内容。动物与人的区别,便是文明文化。可以对比狼孩猪孩,有没有人类的意识。
    文化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语言文字风俗艺术技术思维方式价值观生存方式等等。文化以区别于本能,但是从本能到文化,或许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古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或者“食色性也”,属于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文化,便是基于本能的“文”化,及其扩展。动物种群社会,内部有相应的规则,也算是一种简单的意识形态。
      接着解释古文:有了意识就有了自我概念,自我就会有偏好和追求,也就是情志趣向,包括情绪、喜好。啥叫“弱其志强其骨”,还得先把志的定义搞清:意识存在了,就有了志。自我意识形成后,就会认知外部世界,人能认知的都是客观世界中的确定性的投影。条件反射是可以构建的,因此,意识的应激方式,也是构建的。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情绪的变化,偏好的变化,无非“思”的过程。而“虑”,则是深化的思。因虑处物谓之智,智力,也就是理性了。如果说因志存变还是感性阶段,因虑处物就是理性之智。
从单独的个体来看,意识到智力是这样形成的,从心到智力,是《黄帝内经》中古人的认识。其前提是生命来自自然之“德”,即庄子《天地》所谓“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内经》说“德流气薄而生”,《老子》说“生而不有”玄德,《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上天有好生之德”,各家所说一致,佛家“自性”能生万法,“生因识有”,“智慧德相”,是一个意思。德是生的功能,生命的本源。属于“有”,或者“一”。
问题在于,两千年前的古人,如何能够随意编排此顺序,竟然与今科技暗合?是巧合?还是有其他原因?
所谓的智,理性,与感性相对,文化包含了感性和理性,古人讲“文质彬彬”,并不是偏于感性或理性,而是二者的均衡,其目的为“致中和、参赞化育”亦即“明明德”。科学(狭义)与文化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此。文化的感性,是有好恶有善恶的基础的,而科学并不基于是非善恶,讲究理性的最大化,科技发展了文明文化,也可能断送文明,因此,纯理性的东西,善恶难辨,所谓的双刃剑即此。科学追求确定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可控制可操作,这从根本上就可能构成对生命的威胁,其意识形态本身是反生命的,生命对于形式化来讲,就只是一堆物质,有被邪恶利用的一面,后果是很显然的。
本神一篇的高度, 现代科技并没有能够超越,而内经的多位作者, 并没有看明白这篇,所以才会有诸如什么心主神明之类的谬论.而心主神明一词,整部内经并没有出现过.很显然 这里的心, 并不是最基础的定义, 而是精神魂魄之后 ,才有心.
范文正公诗曰: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552

帖子

2099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473

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15-6-2 11:05: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7

帖子

3225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8

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7-4-28 09:32:43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11-1 09:04 , Processed in 0.074218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