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理论的问题根本到底在哪里 五行理论繁复众多的问题当中,最主要的是基础定义问题比较含糊,基本上没有过明确的解释,比如“肝虚传脾”,肝虚对应什么样的状况,传脾又是如何,都是自己推测。而更为进一步的问题是,举例的肝虚传脾,涉及的仅仅是两两之间的关系,而其治疗解释,却用了一通“相克”的传变,涉及系列关系,而并非局限于两两。再次,在系列关系中,完全只考虑相克而不考虑相生或者相互制衡,这是理论上的众多问题的紧要,这是这种理论能否成立的基础。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经过思考,便断然以为不易之理,则未知其可。 也就是说,在病理关系中只涉及两两,而治疗关系却不是,这就涉及了理论的不对称问题,使用了双重标准。而五数本身就是不对称的,很容易出现双重标准,这是隐藏较深的问题。 理论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对应相应的事项,古人用神气出入游行解释生命机制,而现代医学则用刺激与应激解释生命机制,二者是等价的。因此无论叫做经脉体系,还是应激体系,本质上并无差别,执着于某种理论而排斥其他解释,是对理论等价性质的认识不足。 因此五行理论的问题不仅仅是反对或者支持的简单处理。对于理论,除了一味膜拜的奉为真理,或有效便可,止步于此,并没有任何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既然是可用的,继续用便是了。 对于个人的这类态度,无可厚非。 如果不止步于此,便应该了解更多的内容。即五行分类的演变,包括顺序与对应,五行相互之间的关系(其实远不止生克制化,能有的各种关系,古人都已经列出过),再次是古人列举的各种应用方法,这些内容非常庞杂,所以五行理论里面有很多派别,并非一家之言,最终历经唐宋,成为我们看到的这一套理论,也并不是完美的。诸如 用五行去解释五藏六府、五腧穴等等理论,并非什么先圣之言。这都是对真实历史的掩盖。对于一种相当自信的理论来说 这无疑是个大软肋。大多数人生存在被灌输意识形态当中,难以逃脱,观念和习惯才是主宰,而不是什么真理,仅仅是自以为是。 理论的解释,也是相似性、局部的等价性质的表现,真理性质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更优化、简洁有效的解释和操作。所以理论理论,并不是追求真理,而仅仅是最大限度避免无必要的弯弯绕和冗余。 所有的方法都基于人的认知方式,而认知方式又可以构建出新的方法,再用构建的方法去认知世界。比如,五行理论这也是构建出的方法论,是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如果把方法当成至高无上百世而不易,那也就到此为止了不必再看下去。 更为根本的是认知的根本机制,对称和分类。 牛小海: 治疗关系不是两两,就涉及理论不对称和双重标准意思是不是治疗的时候还要分阴阳,比如说肝阴肝阳,阴阳和五行合不来的问题? Me: 不是。 比如肝虚传脾的机制,直接说肝虚传脾没有解释,是否需要解释肝虚传脾也与治疗一样的有着系列相克或相生的过程?或相生相克都存在,甚至相互制衡的系统各种关系的完全分类,这才是一门严谨的理论学术。你不能说,肝虚病就是只影响脾,那你补了脾又影响了一大堆? 这就是解释的不对称,选择性一叶障目,也就出现了双重标准。 其实把某种机制归为肝虚传脾不是不可以,这仅仅是选择因果关系,是个取名字的办法,另起炉灶的搞一套。但是这个方法法前后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解释的随意性。用的是补法,你的解释机制却是系列相克而不是系列相生、或者生克同时用。为什么生克不能同时用?这就是理论的随意性。理论不是用来维护的,要指导实践自己得先站稳,否则你都这么随意,那谁学得会?所以如果你没把五行关系及其应用做过完全分类,不要说了解这个理论。 对称是偶数。分解到最后,就是两两之间的关系。五元素的分解关系,最后问题会出在甘味上,这也是古代五行理论围绕土的问题,争论了很多年,这从西汉就开始了。董仲舒的土不主时土枢四象,水火 、金木是相互制衡的,但是土的地位不同了,这是延续了先秦的观念, 《尚书大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业;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业,是为人用。 土资生万物,所以生克的规则是不成立的。土资生了万物,这与天地的概念是等价的。所以董仲舒说土者天之肱股、不可名以一时之事。如果按照这套,水火,金木就是对称的,是两两之间相互制衡关系,土是独立的,地位在水火金木之上。所以后世生克理论在这里是不成立的,这种思维延续了很久,也就是土不主时的观念,实际是把五行统摄在阴阳四时之下,这个时候阴阳理论还是高于五行理论的,直到五时理论的出现。 千金: 论曰:肝劳病者,补心气以益之,心旺则感于肝矣。 解释了肝虚传脾、当先补脾,但还得面对肝虚补心的方法。 千金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 你解释好了补脾益肝,孙真人却说补脾益心。到底你们谁对?好了,都对行了吧? 牛小海: 我想写一篇论文。。排除掉五行的,用气血津液阳气天癸这些来联系脏腑。。。就是说丢掉没用的五行关系。。用气血津液代替。。 Me: 这就是对疾病定义的基本问题。寒热表里虚实标本缓急先后,最后落实到胃气津液营卫气血 用药不都要经过这些,能绕的过去么。 牛小海: 那脏腑还剩下啥 Me: 剩下的不多了。看看痹瘅疝的分类就知道了,都也可以分个五藏六府,比如兼一个咳嗽,就归肺了,兼见小便不利就归膀胱。这种分类并不严谨。所以反复强调的基础分类不是其他,而是对疾病的分类定义。对于病理机制的解释,最终是落实到药法方效的,各种解释的正确性反倒是次要的,理论正确与否不是关键,因为唯一能够解释的是药物组方的使用效果,而不是理论的正确程度,认知并不存在彻底的终结,而只存在更为简洁和直接,如果认识不到这点那还得继续绕。 这也就涉及到对药物理论的解释和病理机制的解释,这里不存在一直的唯一理论。从本草学到归经归脏腑,这是两种途径,并且都有实效。经络系统本是外治法的分类,最后成了指导内治法的药物归经。 经脉是无需验证的,仅是个定义问题。如果有人真去验证什么药物归哪条经,这种“靶向”,那还真是该回炉学习下药物动力学。药物的特殊作用或毒性,并不是归经理论可以完美解释。 正如各种辨证方法代表不同的疾病定义,中医的理论的最后问题也就到此了。所以各种争论其实本来不该有的,各搞各的自行其是,乱就乱。比如有人非说六病是经脉,你也拿他没办法。 比如太阳病,抓住一个项背痛,就说是膀胱经,就没有其他经脉的事情了。那么太阳病到底怎么定义才是这里的关键。恶寒发热呢?营卫不和呢?营卫都可以归为一条经脉?恶寒发热也是一条经脉所主?还有营和而卫不和呢,表里问题,怎么偷换到经脉表里的,这就是概念不清所致。不过他也能有效,为啥呢,他强行把这一组证命名为太阳经脉以后,还是得对应了方证,这才是有效的关键,最终是方药的作用,而不是你那个胡乱解释。你能说桂枝汤就都走了膀胱经? 比如提出了太阳主表,实际就是来自用经脉的概念去解释表病。但是如果再多思考下,肺主皮毛、卫出上焦,太阴行气温于皮毛,这反而是在说,肺太阴才是卫气表位的关键,再加上脾主四肢肌肉、脾气散津,再加上肝欲散以辛散之,这个卫气不和恶寒发热身痛的表位问题 就根本是系统协同作用,不能还原到经脉,任何一类证、症状、或者生理现象,都不可能还原到某一条经脉所主。那你还能强调任何一条经脉与太阳病的关系?这种不经思考的幼稚定义到底存在什么意义?何况桂枝汤方证的多维?何况他是厥阴法式? 这种等价对比是对理论的最后归纳。最根本的环节到底在哪里。是理论还是证方药效,还是各种不同解释,不同理论的可以比较就是因为存在基础定义的差异。理论要站稳不容易。理论不是用来维护的,需要维护的理论,存在什么问题,倒是应该反思。如果对造成各种理论差异的基础定义问题毫无认知,中医界的理论也就会一直乱下去,直到墙外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