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11962|回复: 19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方理法的三变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08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22:4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方理法的三变
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有很多疑案。比如五藏补泻法可见于《千金》,但之前有没有呢?似乎是没有。仲景伤寒金匮也不见类似的说法,也不存在热在府、寒在藏这种意义,反而显然藏府是表里的代指(另文,此略)。
由于千金十一卷以后的藏府虚实,已是宋改且无参照,不能分辨到底是不是原貌。但其中劳病使用的“相感”而非生克,则虚实补泻并不完全涉及五行关系,或者说五行关系在唐代并非一味的生克,也见于在千金食治篇所提到的五藏五苦欲补泻,同样并不是完全使用生克关系。
五藏补泻对应的是虚实。因此首要便在于虚实的定义和确认。在千金藏府虚实的确认方法中首先是左右寸口脉的藏府脉位分配经脉,这种脉法出自南北朝各种《脉经》,尤其是王叔和《脉经》可能是集成了各家脉经的脉法。王叔和脉经并非最早的脉经,首见于《隋志》。
藏府补泻与五苦欲补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千金中本为食治篇的一段内容,在素问中,增加了“毒药攻邪”四字,说明藏气法时论等篇有关藏府补泻的食治内容,在唐代以后被改为药法。在千金的藏府虚实病篇中并没有强调五味与虚实补泻的关系。
藏府补泻后来被《辅行诀》采用,并且有所发展,扩充了心包等。因此,这一理法并不完全出自汉代本草经方理法,其理由是:
“本草石之寒温”而“致水火之齐”,强调寒热的概念而不是虚实;而虚实概念的特别强调,出自九针之后,医经外治法的补法的工具和方法的出现,由此才有了虚实为首要的经脉诊断以及毫针的补法。由此几乎可以得出,所谓藏府补泻的观念,来自外治法以虚实为首的医经思维。同时脉法也经过仓公的五色五藏脉,到东汉时期的阴阳脉法,再到南北朝的左右分配五藏脉,结合症状以判断藏府虚实。藏府虚实在伤寒金匮一系里面,基本上无体现,而首见于《千金》,基本上也支持此观点,藏府虚实补泻起源于西汉晚期的《汤液经法》即食治,汤液在汉代不指代药剂而指代食品。
这三种表现,围绕着寒热、表里、虚实各自不同侧重的强调和主导的理论与方法。其时间顺序是:水火之齐、表里之治、藏府(经脉)虚实。
西汉晚期的经方总结“致水火之齐”被仲景跨越,是划时代的成就。阴阳寸尺脉法的出现也是对五色脉诊的扬弃。也就是从寒热为首,到了以表里为首,并且在经方临床实践上理法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水火之齐的名字,自然就消失了,再也没有重现。
至于所谓避道家之称的阴阳旦,缺乏资料。阴阳旦与表里之治有较大关系。而四神则未必,反而是六病表里的问题才是细分的纲要。
藏府补泻法是把医经抬高以后出现的理法。关于食治的五行思想,也是西汉晚期出现的,这涉及到五行理论源流的问题,内容庞大,暂略。除了用五行去分类之外,五行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断代的依据。其间经历了五胜即仅有相克,同时又有“相感”的理论并不属于生克,再到生克并用,再有“生克乘侮”,再有“纵横顺逆”各种的理论补漏行为。藏府虚实补泻的提出,基本失去了表里误治的辨别方法。
五行关系在医学中的复杂性在于,并非简单的生克关系。这是长期被误会的和理论机械执行的一点。比如肝欲散、肺欲收,辛与酸的关系问题,同时又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对待,表明二者关系并非生克,而是互为因果相互制衡。这是阴阳与五行结合的范例,所以这理论并非先秦所有,而是汉代阴阳结合五行以后才可能发生的。
经方理论从水火之齐到阴阳表里,再到藏府虚实的三变,围绕着寒热、表里、虚实,以及用藏府经脉定义疾病的高下争议,只有在还原经典经方理法和临床疗效,才能了解何以近两千年来仲景之术尤其被历代大家推崇的原因,那便在于《伤寒》《金匮》理法的正本清源。
从“水火之齐”的寒热对治强调,到“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即是从寒温为首,到了以表里阴阳为首要的仲景大成时期,水火之齐的分类已经不再继续使用。表里之治的高明之处,直到今天依然可说是医学进步的宝库和契机,现代医学在这方面的短板和误治并无自觉,中医学必将由此推动现代医学的再次进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钟晓辉 +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90

帖子

2374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1884
沙发
发表于 2016-8-18 03:17:46 | 只看该作者
爱太深容易看见伤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0

帖子

1103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983
板凳
发表于 2016-8-18 13:33:51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水火"只是阴阳的代名词,不能简单等同于“寒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08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3:44:21 | 只看该作者
经方理法 发表于 2016-8-18 13:33
我认为"水火"只是阴阳的代名词,不能简单等同于“寒热“。

1、水火之齐不是“水火”;2、仓公传,火齐汤是逐热剂;3、即便水火可以对应阴阳,也是有确定意义的,并非泛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0

帖子

1103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983
5#
发表于 2016-8-18 13:47:15 | 只看该作者
古文,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最忌讳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所以,诊断时才需要四诊合参,整体观势。孤阳不立,无阴无阳,纯粹的寒或热,不存在。表里虚实寒热,必有夹杂,治分标本先后。既然表里虚实寒热,都可以用阴阳来归属划分,一个个案必然都涉及“表里寒热虚实”的。因此,经方理法不存在三变式的次第感,若有,也只是后人认识上的差别。个人的理解,欢迎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08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4:00:23 | 只看该作者
经方理法 发表于 2016-8-18 13:47
古文,言简意赅,微言大义。最忌讳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所以,诊断时才需要四诊合参,整体观势。孤阳不立, ...

三变是有还是没有,不是一句“认识上的差异”就能否定的,既然是差异,必然有所不逮有理解不了的,正如你认为三者可以并存无差异一样,经典经方遵循经典的学人,是不会同意的。如果寒热到表里的这么重大的变化都毫无认知,那是无从说起的。你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就与太医疗伤寒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0

帖子

1103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983
7#
发表于 2016-8-18 15:05:32 | 只看该作者
又仔细看了一遍,你说的是对的。
任何理论的提出,不可能一出现即完美无瑕。人类的认知,都要经历不断完善的过程,每一个节点处都会格外强调,弥补前者的缺憾,经方概念也不例外。正如文中所讲,从寒热到表里,再到虚实,出现了三个阶段的跨越。
但是,单就寒热而言,《汉书》的经方概念,它是侧重于药理学,非病人之寒温,也就是说不是辨证层面上的用意。比如,“本草石之寒温、假药味之滋、辨五辛六苦”,都在强调药物的寒凉温热属性,从而恰如其分的选择“水火之齐”,告戒医者在大方向上不能错,以免出现“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的误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08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5:22:52 | 只看该作者
经方理法 发表于 2016-8-18 15:05
又仔细看了一遍,你说的是对的。
任何理论的提出,不可能一出现即完美无瑕。人类的认知,都要经历不断完善 ...

还有一条线是脉法,从五藏四时脉到寸尺阴阳脉,也是意味深长。四时脉实际是寒温表现,寸尺脉的阴阳指空间表里营卫上(中)下三焦,这个阴阳是空间属性而不专指寒热。四时脉的寒热属性是用水火代表的,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水火之齐”,而看不到“金木之齐”。虽然寒热表里虚实是经方演变一直都并存的要素,但是存在侧重。草石之寒温,也是针对疾病的寒温作用而言。所以根本在于对疾病的定义问题,这是医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各派的根本区别和出发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20

帖子

1103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983
9#
发表于 2016-8-19 15:3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二星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0
金币
5
10#
发表于 2016-8-20 17:52:13 | 只看该作者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先辨寒热,再据病势,遣方用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2 11:44 , Processed in 0.08496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