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5165|回复: 6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针(毫针)背景与补泻手法略讲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855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21:2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针刺补泻的问题,至今还存在争议,存在各种操作方法的不同,但结果是都“有效”。目前大家共尊的针经经典是《灵枢》,但在宋代乃至唐代之前,针经存在多种,并未独尊灵枢。比如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推荐的是《甲乙》以及《铜人针灸经》(唐代),而唐代官方用的是《赤乌神针经》,其时还同时存在有《黄帝针经》等等。《灵枢》经过南宋史崧增补汇集,至今已成为必读经典,内容上包括了从东汉初涪翁《针经》以及之后的赤乌针经、黄帝针经、甲乙经等等,从文本分析可以理出一些源流。单从灵枢来说,其背景便可总结为一句话: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这首先是说,可以不用内服“毒药”就不用药了,针刺多简便,其次是“无用砭石 ”,意味着微针淘汰了砭石,而淘汰砭石的理由,便是微针可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因此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仅使得鑱石针艾并用的时期成为过去,还可以因此判断其大概时间在仓公之后。
鑱石针艾同样是可以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所以,微针的意义便在于: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也就是《九针十二原》提到的守神、辨虚实、行补泻。
砭石的确是被更先进的精铁针具淘汰的,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砭石还是与金属针具同时存在过,但这些针具无论是金银针还是青铜针,都不能叫“微针”,因为都做不到“尖如蚊虻喙”,刺入“如蚊虻止”那是需要针身很细,否则都是指针尖如毫,也就无所谓毫针。要取代砭石,还得先知道砭石到底怎么用:
【礼记·内则】:“古者以石为针,所以为刺病。”
【說文】砭,以石刺病也。
【山海經】東山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代郭璞注云:“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
【史記·倉公傳】年二十,是謂易貿,法不當砭灸。
【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为针。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但砭石无识者,岂即石之属为之欤?
【廣韻】石針。
可知砭石主要还是刺痈肿治痈疡结聚的。
在【素问血气形志篇】的注解中,王冰曰:卫气留满。以针泻之。结聚脓血。石而破之。石谓石针,则砭石也。今亦以䤵针代之。(《释音》䤵,音铍。)
铍,《说文》“云劒也”。䤵字晚出,《说文》不载,见于《集韵》、《正字通》。䤵通铍。
《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针灸大成·卷四》:“䤵针,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分)半,长四寸,破痈肿出脓,今名剑针是也。”
所以,一般认为砭石是被九针之一,其状如剑锋的铍针所取代的。但是鑱石与镵针的头大末锐,也是从石制的形态而来,因此砭石的淘汰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工具材料的革新,另一是砭石的用法取代并不是完全是某种形制,更重要的是砭石无补法,不适合某些“虚证”。而这发生的时代,必然晚于仓公之后,【史记 仓公传】“砭灸”一词居然出现三次。所以仓公还是惯用砭石。
毫针才是九针的核心,而毫针需要强度更好的精铁或者钢材。而正好西汉中晚期是冶铁技术的一个明显转折期,这中间缺少的环节是古代冶炼技术史的相关内容,以及铁制九针的传世实物,但是出土汉代铁制缝衣针都有,没有铁制的针具,是说不过去的,这是打造毫针必须的材质。有人拿汉代出土金银铜针来说九针,那是靠不住的,那都不能叫毫针、微针。
南朝齐梁间人全元起为了写作《素问》求教王僧孺砭石问题考古,那么砭石被替代的时间,那是很久远了。而《素问 异法方宜论》也提到了九针: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东南西北的道理,看看也就好了。既然有了九针,砭石已经被淘汰了。考古砭石的原因就是不愿意放弃以砭石为主要工具的扁鹊医经。所以 素问并不完全是所谓“黄帝医经”因为里面不仅有砭石 还有扁鹊脉法,这是题外话。
而黄帝医经即黄帝内外经出现于西汉晚期校书,其意义不仅在于“黄帝生阴阳”(淮南子)“言阴阳五行”(刘向),还在于外治法的巨大进步即微针的工具出现,以及经脉理论的巨大进步,虽然当时仍然是十一脉,但解剖学的进步,使得汉初帛书十一脉不联系藏府且不相连贯,到了黄帝医经便有了表里阴阳、联系藏府,还有了循环往复头尾相续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存在解剖学的基础的。
而这解剖学基础的进步,便表现在砭石治疗主要针对的是“血脉”,而针刺的范围便扩大到了“经脉”并且针刺以经为主,压缩了放血疗法的使用,有了更多的禁刺。这在世界范围内有相似的内容,国外是淘汰了放血疗法,而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针刺,这不能不说,这种伟大发明,远远超过了四大发明的扯淡。
具体原文就不解释了太费时间,守神的定义是以脉判断虚实,以虚实为主来进行操作,当然也会有寒热的不同,但表里已经定义到了经脉结构对应,因此针刺要辨的主要是虚实寒热。而补泻操作的要领,便在于:刺之微、在速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结合原文描述补泻的一段来进行理解:
原文:
泻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出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修正文本:
泻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出针,邪气得泄,必无留血,急取诛之。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这补法除了鍉针可以“按脉致气”之外,毫针是补法的代表,从其定义来理解: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静以徐往,意味着刺入是很慢的,并且“微以久留之而养”,这都是对补法的描述。毫针不仅形状与蚊虻喙类似,操作也与蚊虻行为有关,就是动作要轻、微。
补泻法在该篇前面很多种名字,迎随逆顺等等,搞得大家很郁闷。实际很简单,泻法必持而纳之,意思是必须持握进针之处,或者捏起来鼓起来,必须,持=握,纳之=进针,持握进针之处然后快速进针放而出之==得放出东西来。排阳出针===挤压阳部=皮肉,挤压皮肉出针邪气就泻出,邪气的水血就放出啦,还要放干净一点,必无留血。水肿呢,也是这个刺法,出针的时候很慢,左手加压针刺处,就会带出水来,这样,水肿或者血肿消解都是很快的,针刺后当天或者第二天便可明显的消肿。
那么补法呢,叫其他名字,随、顺,其实都是绕,刺入的时候“若忘之”,就像忘了在干啥,比喻动作轻微进针很慢,慢到什么程度,如蚊虻止,若行若按,如留如还,旁边看的人都搞不清你在干啥,到底在行针还是在留针还是在往外出针。那么,到了该出针的时候,按而引针,意思是要左手去按住针刺部位,去如弦绝,出针的速度就像琴弦断了的速度,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左手跟着右手的动作,按闭针孔,所以才会“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而这,就叫做“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而这,就叫做“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至此,古小针补泻法真相大白。所以补泻是两个方面,一是进出针的快慢问题,一是是否按闭针孔是否放水放血。这已经远非呼吸进出、左右捻转或者提插快慢的手法的补泻法,而这些误会或者发展,又是如何导致的呢?大家这么崇拜灵枢,为什么又不按照灵枢的方法进行呢?这是个问题。而时至今日,古代补泻法的失传,似乎并未导致临床疗效的溃败,也就说明,补法实际上还是有限的调节,也可以不用的,而泻法还是常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4

帖子

1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087

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16-9-24 21:47:41 | 只看该作者
那为何现在用后世手法还是在临床中有用.直刺和行手法.明显有区别.这又该何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855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21:51:35 | 只看该作者
邓国雄 发表于 2016-9-24 21:47
那为何现在用后世手法还是在临床中有用.直刺和行手法.明显有区别.这又该何解呢

说明补泻法不是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7

帖子

180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45

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6-9-24 23:46:2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觉得教材上的补泻方法很扯淡,今天终于明白了,还是王老师讲得实在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8 贡献 +8 收起 理由
王庶 + 8 + 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855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12:16:42 | 只看该作者
顺便 那天有同修有不同意见,需要说明一点,《小针解》、《素问针解》,分别是对《九针十二原》部分内容的解释 ,可知,所谓九针十二原不是原文篇题,而显然原文便存在“小针”“九针”以及后加入的“十二原”。小针解针对的是“小针”  针解篇针对的是“九针”。十二原一段,完全是个混乱的内容,既非后世十二经的十二原,也非六腧穴的原穴,反而是五腧穴的原穴与膏肓穴的混编,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分类不仅自身是不成立的,五腧穴与膏肓穴无论如何都是两类原穴;二是该篇只存在十一脉,所以提出“十二经脉”或“十二原”都是后人无视原文的乱改。至于小针解和针解的注释,对于该篇的注解错误和误会很多,并不可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6#
发表于 2017-4-28 10:18:56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7#
发表于 2020-8-13 08:46:2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4-29 03:12 , Processed in 0.079101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