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4632|回复: 8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输第二 新解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41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09:0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输第二》
本输的意思,是根本的腧(输)穴。而根本在哪呢,请看原文。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这里,提出十二经络,与九针十二原的名称又不同。这是存在问题的,先不管,看完就知道问题在哪。终始,就是结束和开始两个位置,络脉之所别处==络脉别出的位置,这里已经是四个穴位位置了:终始之穴、络穴,然后是五腧之所留也就是五腧穴,六府之所以合,合穴。注意六府的合穴都在下肢。这说明什么问题,手三阳经也有合穴,为什么没有上合穴都讲下合穴呢?这是府的特征决定的,六府以通降为顺,其次说明手三阳的合穴并不主治府病,手三阳经的合穴不如足的合穴重要。
这里提出的纲领  包括:起止穴位、五腧穴、六府合穴,以及十二经络,不同于第一篇的十二经脉,名称略有差异,这是个重要的线索。
四时之所出入,四时不同的处理方法,内经讲四时刺法有好几种不同说法。这个知道就是了,不必拘泥。五藏之所溜处==也是五腧穴,跟前面重复了。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这是描述定位方法,黄帝这系列问题,就把提纲说完了。
原文: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首先提出的是肺经,并且做了一些规定,比如,阴经井穴,为井木,没讲什么道理,大家猜。其次,重点指出寸口脉的穴位,动而不居、尺泽肘中动脉,提醒大家不要拿粗针刺中动脉,以后还会提示。
原文: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这里就与后世讲法不同了,他说这个中指上的经脉,叫做手少阴。
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一般解释为有病呢,这个位置就会脉气变化,无病就没表现。具体啥意思,搞不清。
这篇讲十一经脉的五腧穴,通篇只记录了十一条经脉。但却开篇提出“十二经络”,这是问题之一
问题二,心脉手少阴,在本篇亦即手心主,出中冲,起于天池。没有提到心包与心包脉。准确地说,是没有提到手小指的阴经。
第三,在后面讲藏府相合,五藏皆有合,三焦为孤府无合,“是孤之府也”。也就是说,十二经实际只有十一经。从心与小肠合来看,也没有心包脉的迹象。所以,有人指出本篇只有心包脉腧穴无心脉腧穴,实际是个误会。后世注家,注解这一段,都是依据《难经》《甲乙经》等后期文章,把十二经脉五腧穴配齐,添加了心脉五腧穴,这其实仍然留下了问题。
到了《灵枢经脉第十》,心脉出现在小指上,与小肠合,为表里。显然,心脉从中指被移至小指。那么《本输第二》中,与小肠相合的经脉却在中指,这无论如何,都是个明显的变化。再者,五藏五腧的提出在先,很明确地说明了,中冲等五穴,本是心藏之五腧穴,而不是什么心包。
为了解释弥补这个问题,《灵枢邪客第七十一》“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脈也。心者,五臟六脈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臟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腧焉。” 这其实属于另一个作者看出问题,不得不得加以弥补,实属无奈之举。
所以,心脉被后来移动到小指,只是为了给心包脉腾出位置,但同时也就出现五腧穴也得重新认定的问题。结果就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心脉和心包脉,都有了五腧穴,也就是说,起初的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也就变成了“五藏五腧、五六三十腧”。实际上,邪客的作者说心脉无输,也是意识到阴经脉多出一条,超过了五藏五数。但是邪客作者,同样否定了五藏五腧的对应,而说“心独无腧”。之所以会出现心独无腧的说法,那只能是,仓促之间,还没来得及给手小指新加的心脉,配上穴位,并且起初五藏之心之腧穴,就成了心包之五腧穴。
这一切都说明,从经脉十一,到经脉十二,经历了较长时期,并且,这一篇被后人把十一,改成了十二,铁证如山。
经脉的构建,从十一脉到十二脉,从二十五腧到心独无腧再到三十腧,的确是非常之纠结的过程。十一脉阴阳不对称。为了阴阳对称,三焦也就有了合:心包,手少阳就与手厥阴相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41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09:17:25 | 只看该作者
而《本输》的作者说“心出中冲……手少阴也”。很显然,十二经脉的提出,根本不是《小针》与《本输》的作者。而是他的学生,或者再传。因此,也可以看出,《九针十二原》、《本输》在写作之时,根本就不可能提出十二经脉,要提也只能说经脉十一。所以,经脉十二,是后人所加入。也就说明,《针经》的完成和编辑之时,写《小针》的先师,恐怕早已不在人世。否则,岂能由着这般胡来?
第四,提出“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而六府经脉在手者,为手之三阳大肠、小肠、三焦,皆有下合穴在足三阳。但是,却没有足三阳上合于手三阳之穴位。这似乎说明,六府脉气,其实并不真正出于手,而真正所出之处,还在于足之下合穴。所以,治疗六府之病,还得要在足三阳下手。
第五,五脏六腑之俞讲完之后,特别提出缺盆从天突至风府,包括任督脉手足三阳在颈部的穴位共8个,以及“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也就是共十个穴位。而这些穴位才是真正终始的重要根本穴位,也即是真正的“本输”。《灵枢寒热》:“鼠瘘(即颈腋部淋巴结核)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
《寒热病》:“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杂病》:“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也就是说,这一篇也与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一样,布下了迷魂阵,讲了两套本输。
第六,本篇虽然提出十二经络“终始”,但有终始的仅仅是手太阴和手心主,其余九条经脉(不包括任督脉),皆只有五腧穴之终始。因此要特别注意第五条。就好比前一篇十二原里面有膏肓需要重点注意。
手太阴的天府,手少阴心主的天池。
第七,提出阴尺动脉(即桡动脉)禁刺。尺指手前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一尺,阴尺即是阴面。五里即是五寸,当尺中点。
第八,提出四时取五腧的一般法则。《内经》言四时刺法,见于《素问诊要经终论》《水热穴论》《灵枢本输》《四时气》《寒热病》《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各有不同。也就莫衷一是了,看个人喜好了。
第九,提出取穴治疗关节与筋病与解剖功能以及体位相关。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这里讲的是怎么治疗这个关节病,不是取穴方法。注解一般都误会是取穴体位,那不对的。
这是讲因解剖功能受限的疾病治法,具体请阅读解剖书,这是可以验证的。
第十,特别指出“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甲乙经作 “少阴属肾”。个人认为这是错的。根据前后文,前文已经指出,肾脉为“足少阴经也”,这里再来一句“少阴属肾”,这不是废话么?就好比《九针十二原》“是谓甚病,病益甚。”这种断句释义,实在是令人汗颜。所以,正确的文本,应该是:少阳属肾。
所以,肺经的穴位治疗腰痛,甚至手少阳经上有个腰痛奇穴,都可以用经脉联系来解释。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三焦是个很奇特的概念,到现在还在争论。三焦在经脉里面  实际的定义相当清楚的,水道、决渎之官,难经里面 讲得更清楚,整个三焦的定义与经脉的关系,三焦岂止将两脏,十二经之根本都是三焦,这都是有原文的: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三焦是经脉的原。三焦的定义是什么?《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气化出焉。”在难经中:
第八难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於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於内也。
十二经脉者,皆系於生气之原,十二经之根本,呼吸之门,三焦之原,直接说三焦是十二经之根本。
然: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
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於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是什么东西?上一篇讲了,原,膜原。所以,三焦是什么呢,就很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41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09:18:31 | 只看该作者
三焦是水液之道路,也即是各种膜。三焦就是原,原就是膜,大网膜、肠系膜,各种系膜包膜,乃至脉管。现在教科书上大多数是说三焦是个大容器,这个说法含糊的也对,但云里雾里的。
所以脉的定义是血管(脉者血之府),经的定义是三焦。三焦之气就是水液代谢和运输。三焦是水液道路,又是十二经根本。脉内是血液,脉外是水液,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
李维波先生说经脉是水通道错在哪?把血液循环的大头给漏了,并且没看出经脉构建,最初是来自血液循环的脉管结构的。这些经典里面说过,不是什么大发明。
经脉是两个词,脉是血管,经就是脉外水液运行的部分,皮肉筋脉骨五个部分,除了脉的皮肉筋骨,叫做经。
第十一:本输的内容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经络之终始,1,起始与终结部位的腧穴,2,络脉别出之处也就是络穴,3,五腧穴,4,六府下合穴,5,四时对应腧穴“春取诸荥……夏取诸腧……秋取诸合……冬取诸井”,6,“五脏之所溜处”,这个比较含糊,或者就如前面所列,与五腧穴内容重复。
第十二:五腧穴多用于寒热以及府病,包括六府、经脉、络脉病。而脏病,则需要取膜原之穴以及本篇提到的颈部终始。
第十三:阴井木、阳井金。由于井穴的阴阳被分配了木、金,后世从此发展出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如果五藏各有其五行配属,则其经脉之穴位所属五行当不应与之违背。并且显然在这里,并不存在阳井克阴井的问题。由于“阳气受于四末”(《终始》),因此四肢属表属外,故外感寒热之病,以五腧穴取之。
木取其生发之意,金取其肃降,则阴井驱寒、阳井降热。所以,这里并不存在后世五腧穴五行生克那个关系。
第十四:关于任督脉,属于奇经八脉。但明显,第十二条经脉心包出现之前,已经有了任督脉。所以,庄子曰“缘督以为经”虽然不一定是在说经脉,但以“中”为参照,则是圣人南面的起始。因此,经脉构建,也是从“中”开始。这个中,不一定是中脉、冲脉,而可能是人体正中线之任督脉。
第十五:经脉及其腧穴,完全遵循藏象学藏府之间的关系。因此经脉的所谓合,即是藏府表里关系。而十一经脉、十二经脉的构建,是以五行藏象学说为依据而来。其过程为:五脉、十脉、十一脉、六十一五腧穴、十二脉、六十六五腧穴。
另外再谈一下十二经脉的由来。
十二的概念啥时候深入人心的?讲讲这个。上古天文学已经有十二的用法,就是十二辰,相当于国外的黄道十二宫。就是把太阳行度均分为十二个区域,这个时候还没有用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历史是很奇怪的,中间断了很长时间,商代和周代的铜器都有十二地支的用法,但是春秋战国的天文学却没有任何记载。包括孔子传下来的的易经周易里面也没有地支,但是有天干。考古发现十二地支,先秦时期,在民间使用是用来算命的。官方没有用这个。当时十二支还与十二兽一起用的,这是十二生肖的前身,与现在有所不同。那么十二生肖其实是东汉确定的。
我严重怀疑,所谓商周十二地支,是误读或者伪造。
十二支在西汉晚期进入官方视野,直到东汉才被正式使用,也就是秦国统一天下、西汉大部分时期人们都不知道十二地支的。东汉正式使用干支纪年这对医学是会有影响的。实际上十二经脉是曹魏以后完成的。这可以从内经里面的文章确定大概时间。
本输讲完了,本就是根本的意思。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这句话漏了,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杨上善说用火针,那是不对的,为什么?转筋,金匮里面讲过,属于痉病痉挛,什么原因?津亏,芍药甘草汤是祖方。其脚即伸即是养津液,津亏了用火针,那津液更亏。所以这里就是毫针补法,站立姿势,补承山就可以立即缓解。痿厥正好与痉挛是相反,是松弛、厥冷也是虚证,转筋用站立姿势保持筋肉紧张度,痿厥,就要放松了,最好躺下,这就叫张,所以张志聪说的才对,其他说张四肢、张开局部,都是不对。
***********************************************************************************
另外说一下 左传里面有干支,周礼以及尚书,都不能作为先秦作品对待,先秦可靠的东西不多,国语比左传可靠.古文学派大肆篡改经文,比今文学派更可恶。地支的创始人,可能是刘歆,未验证。
针灸之书不能算少,然以汇编类聚之书为多,讨论、说理之书其实并不算多,而能够真正提出一些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观点和见解的说理之书,就很少了。黄龙祥和李鼎老师一样,也是针灸文献大家,都是真正有思想的。书中他将针灸经络比作触摸式调光灯。提出“在针刺-穴位注射-神经阻滞-针刀类-外科手术”这个序列中,首选针刺,最后是外科手术,在针刺类中,细针能治的病,就不用粗针,浅刺有效的病,就不必深刺!学中医最后要跳出五行生克,很不容易。不跳出来根本进步不了。
这个虚拟模式实质就把中医害了,虚拟循环模式起点任意设置,随便各人讲,五行辨证随便哪个行,都能解释同一种病,不觉得有奇怪之处吗?圆运动就是掉这个坑里,某某堂主用药就这个怪圈,运气好就有效,那是撞大运不是,中医五行理论实际从内经写作时代就开始争论得厉害,你们没注意到各位作者互相不服气各说一套,都是当时的牛人。结果呢到了宋金元倒是统一了,就成了现在这样。几次被社会人士提出要废除中医,不是他们没见识,真的是中医自身出大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2

帖子

654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412

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5-8-2 17:1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90

帖子

2374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1884
5#
发表于 2016-2-11 20:04:5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读,不太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90

帖子

2374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1884
6#
发表于 2016-2-11 21:02:07 | 只看该作者
再读,似懂非懂。
老师让你说的,我们该怎么去读《内经》,还是跳过《内经》,去读《难经》和《甲乙经》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6

帖子

18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94
7#
发表于 2016-10-21 11:39:44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学习经典,才能有所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8#
发表于 2017-4-28 10:07:5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9#
发表于 2020-8-13 09:02:4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5 06:49 , Processed in 0.162109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