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4282|回复: 4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枢经别第十一 新解【原创】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860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11: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别第十一》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内有五藏,以应五这个数字,五这个数字为啥这么重要呢?因为五,起初与数字毫无关系,并不是五个的意思,而是写作:X,之后呢写作二X,X写在二中间,X的意思就是交汇,两个因素汇合交汇在哪里呢,中间。但精气藏在里面需要稳定平衡新陈代谢,内有五藏,后来五有了数字5的意思,就啥都是了,这个归功于邹衍大师,邹衍拿五德终始来吓唬各国君王,希望他们有所畏惧而修身,结果就这样了。而数字五还存在另一个意思,就是中位,无论是河图还是洛书,5数都在中间位置。而中间位置,代表着最原始的参照点,也即是圣人南面向明的立足点本位,也即是意识“我”、神明的存在。因此五的意义不仅代表着地道,地五行,还代表着立足之参照系统,同时也是人的存在。


上一次讲到藏府理论是依据天地之道而来,这个天地之道用数字来表示,是天六地五。《国语周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文王质文,故天胙之以天下。”注: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
外有六府以应六律,这说法就与《素问藏府别论》“府者,天气所生,其气象天、泻而不藏”,就各执一词了。六律就是六种音律,说每个季节有不同的风气,也就是天气,可以发出不同声音,天气分为六段,以一甲子60天为单位,每年360天,每六十天代表一气,叫做六气,六气好多种意思,这算是一种,六节藏象论就说这个。他说这个六府是这样来的,六气配六律然后再分配六府。到底是否如此呢?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天六地五观,并不存在甲子计日法,没有十二支的运用,有也是古文派作伪。当时的六气并非一年天气分为六段,而是:阴阳风雨晦明,这也是六气的一种,与后世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概念完全不一样,再加上运气学说把这个六气结合经脉,结合年之所加,四柱八字搞预测,这就比较绕了,不管是否如此,算是有这几种说法,因此藏象理论的源流,从天六地五开始构建,其间又有五藏五府、六脏六腑、九藏论、形脏四神脏五、十二官,等等,大家各执己见,可见藏府理论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争论。


而藏府分内外,实际并不存在空间上的内外关系,仅以内外作为阴阳的代表名词,另外还有“血气之男女”,男女也不是血气可分雌雄,也仅是阴阳。接下来一句就很重要了:


原文: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十二经脉怎么来的,六律建阴阳诸经,依据六律,分阴阳,就成了十二律,因此构建了十二经脉,十二辰早期就有这个天象分类,但是十二时就较晚,那是汉代的事情了。十二时辰的规定还经过数次变动,十二时辰制,真正开始使用是在隋唐。西汉末刘歆《三统历》的子时为0h~2h,《东汉四分历》的子时为23h~1h,每个时辰之内没有进一步的划分,表示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在魏晋南北朝及隋代颁行的历法中,采用以夜半(0h)为子初的计时制度,所以讲子午流注,把时间的历史搞清楚先,否则都是乱来。东汉开始的四分历法,是子时23-1,魏晋南北朝又变成从0时开始,东汉之前的西汉主要还是使用百刻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制配合起来有点麻烦的,所以刻漏制也是一直不停在变,存在百刻、百二十刻、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从天象纪录来看,南北朝以前尚未有十二时辰与百刻相结合的例证。


“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对十二经脉的来源进行交代,是根据五藏六府这个藏象学理论,再加上这个天道就是一天分十二时辰,所以也分为十二,或者说因为六律,总之作者为了说明这是天道,天道很牛叉,所以就得这么干,实际上也是倒果为因,六律也好十二辰也好,都是人观察的总结,或者说是月亮的年周期也好,岁星的周期也好,都是人为的分类,并非本来如此。但是建阴阳诸经就明说了这是人为分类的,只不过大家还是视而不见。而十二经脉的来源,《难经》也曾经解释过,与这里说法不同,那是从十一脉发展而来,并非一开始就是十二脉,这在本篇进行了掩盖,使得后世也人云亦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十二经脉的产生,与“十二”这个数字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一段用了很多个“十二”,来表示十二是天道,所以不得不如此,实际这个天道,无非是人的规定。
原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这里再次对经脉进行定义,人之所以生,生命的来源、生命的功能、疾病的来源、健康的根本、疾病的起始,学针刺的基础,熟练医工的依据。所以灵枢的这篇文章晚于经脉篇。
原文: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粗医之所轻易忽视,上医就很重视。
原文: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曰: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这里对经别的别,进行了解释,所谓别,也就是“经脉”之“离合出入”,也就是对于主干的经脉的“经”,出现分支走行的情况,而本篇并未对“经”进行定义,实际后文是在讲“脉”,这就说明,本篇作者是把经、脉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的。
稽首再拜,这个词说明这篇作者真不懂事,师父传法哪有给徒弟行礼还要再拜?帝师或者太子的老师、太傅,在讲堂学生见了都要行礼的,除非不在讲堂的其他公共场合,他给弄颠倒了。经别,就是某条经,某某之正(经),正经别出一支也就是经别、支脉。
原文: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足太阳的正经别出一支在腘窝,而且这个循行的描述也与经脉篇颠倒了一下,他这个从下面走上去,而经脉篇是讲从上往下走的,可见作者不同,并且各说不一。经脉的来源大家有共识,就是构建的。依据什么构建,先是血脉的走行,之后结合藏象名称。然后以藏象学为纲领来分类人体的生理病理,这样不仅理论越来越完善,并且逐渐掩盖了经脉理论真实的来源。


注意任何分类都应该是完全分类而不是局部,经脉不仅分类了生理病理还分类了治疗,这个分类本来很简单,到了宋代就神乎其神的变成内观,《云笈七签》就这么说的,内观真有那么厉害,有那么靠谱,政府还组织搞解剖学干啥,找几个神仙内观一下,经脉以及解剖书不就有了,为何不能实现而且从来未曾实现过?请神仙们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860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05:3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阳(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上面大段原文讲经别走行,临床意义不大,不进行详解。这个经脉解剖学,明其理,比掌握其循行更重要,比较起来,现代解剖学更能完美诠释经脉理论。顺便谈谈古代解剖学。


内经写作时代,解剖学已经相当的发达,有很多结构与部位的独有名称,并且《灵枢·经水第十二》也提到“若夫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当然,这个资料难以判断是引用什么时期的,但可以肯定写作时间晚至魏晋以后。


更早一点的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上古之时,医有俞附,治病不以汤液醴漉,镕石,挢引,案杬,毒熨,一拔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滌五藏。”描述层次分明,先是割开皮肉,疏通经筋,按摩神经,接着拉开胸腹膜,抓起大网膜,最后洗浣肠胃,漱涤五脏,使人怀疑司马迁在写作时加进了西汉时期的解剖知识。汉代时的解剖知识已相当丰富,金属刀具的大量使用已为解剖学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汉书·王莽传》曾记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寻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内经》中的《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都是记述解剖学的专章。其中对人体骨胳、部位、藏腑、血管等,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描述,一些解剖学的名称,主要脏腑的命名,到现代还在运用,代表着两汉继承先秦医学一直到六朝以后隋唐之前的医学解剖学积累。《营卫生会篇》“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已经有了血液循环的概念。


唐宋法典都规定:“残害死尸(支解形骸,割绝骨体),常人减计杀罪一等,尊长则不减。”这项规定既包括死后分尸绝迹,也包括根据医学需要解剖尸体,都是要受到刑事处罚的。


宋代官方曾组织大型解剖学验证,把死刑犯杀了以后解剖,画了解剖图纠正了“左肝右肺”等等问题,不过图谱基本失传,结果还是“左肝右肺”一路的传到现在,可见谬论也是很顽强的,想方设法毁掉证据,坚持谬误。内观厉害胰腺怎么漏掉了呢,杀猪匠都知道。


宋代第一次尸体解剖是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048年),由画工宋景绘成《欧希范五脏图》。第二次是崇宁年间(公元1102-106年),也由画工绘成图,经医生杨介整理校对,著成《存真图》一卷。这两幅图的原件都没有能流传下来。欧希范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本是广西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被统治者诱杀后,又被剖腹刳肠(参见郑景壁《剧读录》)。第二次被解剖的人名已经无从可知了,但也可能是一位农民起义者(杨介《存真图》自序)。《存真图》的图谱被元代孙焕的《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录用而保存了下来。从当时的记载来看,解剖是成功的,记载的内容是基本正确的,所存的图虽然疏略粗糙,但价值依然极高,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著,也是是世界上最早的。


可从此以后,人体解剖昙花一现般又在中国销声匿迹了,为啥呢?就连摸脉都独取寸口,尺肤都不好意摸了,趺阳脉更不方便了,理学家大概更明白这个道理,诸如什么“授受不亲”之类,礼教大防,弄不好告你医生非礼。


宋代曾解剖死刑犯人两次,尸体达30~50人之多。其解剖是由医官和画家合作,在犯人临刑时进行,并将解剖所见,绘制五脏图。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对于医学的理解,班固这个外行比大多数内行还内行,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医经和经方有啥区别,班固说得很清楚了,医经追究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这是解剖分类法,用度针石汤火,这都是外治法,调百药剂和之所宜,其次才是内治法。讲中医外科、外治法,外经不仅讲这些,外经反倒是经脉、针刺、汤熨、火灸为主,外科术包括这些,当然也包括手术用刀。


医经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班固看得很清楚。内经的解剖学重点在于经脉理论的构建,而藏象学说不过是在解剖的基础上虚拟了五藏系统,经过这一番虚拟大家就晕了,连经络怎么来的都众说纷纭。还以为五行成了真理,阴阳升降就能一一对应了。这种懒汉思维,是科学的动力。随便举个例子,说肺金主降,肃降,这只是半截,前几篇才讲过手太阴脉气,宣发卫气,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这个卫出上焦是心肺共同作用的,谁说肺就是降呢?只降不升,卫气怎能行于皮毛?所以五行各自皆有升降,不外阴阳之理,循环五行论是谬论,只好修修补补,诸如一会说心火主升,一会又说要水火既济,一会又冒出个相火主降、君火主升,再如用药,一会说酸入肝,一会又说肝欲散、补用辛,辛和酸作用恰好相反,只好又用体用论去弥补,哥们瞅准时机,解释不过去的时候,顺便用用,是吧,用酸的时候是补“体”,用辛的时候是补“用”,体用论真高明?你怎么不说这是针对疾病的失衡呢?用脚趾头想一下,都知道是弯弯绕自相矛盾,不要自以为高明,这都是哥们玩剩下的。五行这关不过,就成就了金元四大家,中医没落,没有第二条路。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以寒温二性为基础、以本草为基础,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方剂运用的重大原则。方剂依据疾病之浅深(表里阴阳)订立。量疾病之浅深,方剂的订立建立在明辨药物气味功效的基础之上。假药味之滋,重大原则是药味相滋,药气相感,气味分阴阳而已,使成为水、火(寒、热)之剂。气味的相滋相感,是药物之间能够协同、增效形成方剂的重要原因。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大家一看到五苦六辛就以为五行又来了,苦味一般对应寒、辛味对应温,不外也是天六地五阴阳观念的再现,致水火之齐,明确这就是寒热,没有五行什么事,转不出来就继续转吧。所以班固以后的医家,到底有几个明白人呢?


另外的解剖学资料,散存于《难经》、《甲乙经》、《千金方》、《东斋纪事》、《梦溪笔谈》、《岩下放言》、《内外二景图》和《洗冤录》等历代著作中,不赘述。
经别第十一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7-4-28 10:32:5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地板
发表于 2017-7-17 11:01: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5#
发表于 2020-8-12 17:37: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4-29 05:13 , Processed in 0.06738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