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5112|回复: 9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枢经水第十二 新解【原创】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34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4:2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4-12-17 14:55 编辑

《经水第十二》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医书凡是提到十二这个词都不早于东汉。
五藏被现代简体版全改成了五脏,藏cang脏不分,方便随时偷换概念?还强说古人就这么说的。
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首先提出最重要的是水,现代医学也证明水液是生物体重要成分,也就是气、津、液等不同作用或分布。五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神气是什么?有明确定义,那就是“血者,神气也”,魂魄,本神里面解释过了,魂魄都是血津里面的内容与功能,表示内部生化与外部交换的功能现象,也就是明确的提出了结构是神气(血)、功能是魂魄。本神,所以五藏藏精气,藏的主要就是血了。
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六府传化物,化物就是五谷所化,传导水谷精气,并且扬之,也就是津液输布到身体各部分,所谓的脾气散精、脾为胃行津液,表达的是一类虚拟功能,根本不存在一个专门输布津液的脾脏,所以藏象理论很有点迷惑性,后世再拿着这个虚拟系统去对应临床辨证和用药,绕的圈子很大,应该是直接对应症候群,而不是归于某个虚拟系统,其实虚拟系统的类比本身是类比逻辑的必然,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不管古人还是今人,藏象概念都是游走不定的,它一会是虚拟的,一会是具体的脏腑,一会又是经脉,这样就会存在偷换概念的情况。

而经脉没有血就没有营的功能,营就是荣,通假。所以经脉一是水二是血,水血同源,同出而异名。合而以治,奈何?合什么呢?气血!气血也就等价于水血,也即是荣卫、营卫。这个基础概念后面还会反复出现,气除了呼吸之气,内部是以水液状态存在,没有什么玄虚的东西。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而气血的状况,又关乎刺灸的操作依据,是怎么规定的呢?

原文:岐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
我们需要注意,古人写科普文章,看起来在抒发感情,但统统都是有具体所指的。黄帝问的是依据经脉的水血阴阳两分,如何来确定刺灸的规则问题。而岐伯先来了一段天地如何的话语,是有深意的。岐伯说天高地广不可度量,虽然不可度量,但也存在一个大概描述的方法,那就是“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而这个六合,具体就是:前后-左右-上下,三个对称的基本量,有人用三才来类比三维,也可以。也就是四维加上下之虚空,而这个六合,明确是用来描述空间的,也就是所谓的天道,天道六而地道五。而这个三才六合之道,本是用来描述时间空间的基本方法,后来经方医学也三个对称量:寒热(本草石之寒温、致水火之齐)、表里(量疾病之浅深)、虚实(药味之滋、气感之宜),用来分类疾病。班固虽然是这样描述经方的,而稍晚的伤寒方却是以六病来分类,但六病的核心依据,依然是寒热、表里、虚实。
而岐伯与其说是天地太大无法被度量,倒不如说是人太渺小;反过来,也是在说,人的经脉以及气血,是可以被精确度量的。那怎么才能度量呢?请看下文的解剖学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34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20:45:23 | 只看该作者
原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内经时代也不反对解剖学的,外可以度量切循,内呢?只能解剖而视之。这肯定需要解剖的,后世神仙非说这是内观、内景、隧道,内景图,有的,大家去看看,那是解剖图吗。神仙中有医家,但医家未必都需要成为神仙,医学与神仙,两种方技“学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想兼而有之的同学,需要继续不懈努力。


第一段言说经脉之水血,到这段又变为血气多少,可见古人是怎么定义气的,气也就是水的别名、代名词,而现在又是怎么去解释“气”的呢?不太乐观。这么明显的证据似乎没看到,只能说明,先生们可能真没有认真对待。严格说起来,在素问灵枢中不同的语境,气有着不同含义:物质之气、功能之气、二者兼有之气,舍此无他,脱离生命而论之气,那是玄学,不是医学,医学是研究形器象的,是形而下的学问,必须具体。
接着岐伯说十二经之血气多少,皆有大概的定数,所以针艾都是有依据的。那么这个依据,是否与现代的学理能互相印证呢?


原文: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黄帝听了曰,俺听得兴高采烈,但实际还不明就里,继续追问。而岐伯的回答也很巧妙,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意思是说,这个其实也是类比天地,目的是与阴阳分类相应的办法,这一点,不可不搞清楚。
这是在强调阴阳理论的重要性。而上文血气两分,正好可以符合阴阳的分类,而本篇的重点在于气血,虽然名为经水,实则还是强调气血之合而治之。而之所以名为十二经水,只不过是对十二经脉的结构进行细分,这也是不可不察的。
但是古代注家,一概在那里解释,人与天地相参,去论述十二经脉符合天道,或者说六合之道乘以二,正好三阴三阳,真是完美,但却完全不提早期十一经脉是怎么回事。


而外合清水就好比外界那个清水,通水道,水道这里就是膀胱的泌尿功能,其次还有气化的功能,膀胱里面储存的水,身体水液不够,尿是会少的,会被吸收转化的,这一点被现代人验证,膀胱气化功能是存在的,有人曾做过实验,测量膀胱尿液,然后吹号一阵后再对比,尿液减少了。
原文: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渭水、海水,十二经水还真够为难,写这篇的,要是没那么多河流不知道会写成啥样?
原文: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一通的比喻来说明这个水的多少,外合实际就是类比,没什么可合,意义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叙述的顺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与《伤寒论》一比较,还真有点相似的意思,到底谁抄谁,到现在还是倒果为因的悬案。这是个大问题,如果对医学史稍微深入了解一下,不难得出结论。


而这个地理水经名词,很多已经不可考,湖水下文提到用来分界,应该是洞庭湖。其中有长江黄河,还有淮河,现在也还是这名。地理没学好,考这个太费劲,意义不大,看下文就知道。
原文:
凡此五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外有源泉,从文气上来看他的意思,这些江河湖海内外相贯,串起来,江海相贯、灌,所以人经也是相贯,如环无端,外面是十二经水,里面是五藏六府,内外相贯通,如环无端,原来搞了半天,是类比这个如环无端,说明内外相贯的道理,是与天地相参的模式一致的。
如果去考据这个地理水文,就浪费时间,用三阴三阳去把江河湖海分类,有意思吗?不过也可以大概知道这个作者的某些情况。所以才会有下文,继续与天地相参:
原文: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上下分阴阳这个道理,与表里阴阳有重叠的,左右阴阳就不对了,不赘述。
原文: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作者大概地理学得也不错,把地理也分阴阳。后世又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讲的是地势与日照关系,与这个说法不同,用途也不同。
原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远近、深浅、气血多少,三个方面,远近就是长短,足阳明五藏六腑之海也,胃为五藏六府之大海,这是藏象学里面的延续,到经脉也是一样。心为五藏六府之大主,这个心到底是啥不好说,如果有依据那还是本神,那个任物之心,不是心藏或心脏,换句话说心为大主,其实是神明为之主。而神明呢,是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十二官不得相失,共同合作的结果。也就是生机,不是什么心脏,人造心脏照样运行,不过较累而已,耗能大8倍以上。


原文:足阳明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就是热盛之病了。不深就不能散邪、不留就泻不了热,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六分是多少呢?一寸是十分,才半寸多就算深了么?这还是浅得很,所以这个六分不是一寸的六分。而是所刺之处的半径(下文有解释)厚度六分,注意刺足阳明,古人的刺法取某经,是不用说穴位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取足阳明就是冲阳,除非特别指出穴位,否则就是脉口穴。刺深六分,留十呼、十个呼吸完事,对付热壮的,啥叫热壮?高热发烧的,没讲什么手法。表热,热不厉害浅刺疾出就可以了。
原文: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这就说手臂上经脉,深刺也就二分、手臂直径的2成,留针不超过一个呼吸,这个规定的依据是受气之道近,是与腿脚相比近于某处。所以不宜刺太深太久,其气之来疾,气来疾当然去也疾,起作用很快,效果比较强烈,所以一般的情况,留针一个呼吸,跟现在临床操作规范比起来,相当于不留针。当然也不是绝对,武威汉简里面有留针百二十呼的,是东汉时期的文件。
原文: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这个就严重了。灸法用过火了,耗伤津液所以脉涩,津液亏了,阳气不固而发热恶火。
原文: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曰: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皮肤肌肉和脂肪要适中,即是瘦也不是特别瘦,如果消瘦肉脱那还度量什么呢,形销骨立那血气都没多少了,失度之人,不可以刺了还度量个啥。
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真,毒药为真,都是这个真字,还有个真藏脉,毒药干嘛为真?无毒就是假吗?真藏脉要死人,假藏脉不死人?所以这个真是瘨,是病的意思,瘨藏脉,毒药为瘨,是谓因适而为之瘨也。
附:十二经脉穴
手太阴:太渊;手厥阴:大陵;手少阴:神门;
手太阳:腕骨;手阳明:合谷;手少阳:阳池;
足阳明:冲阳;足太阳:京骨;足少阳:丘墟;
足厥阴:太冲;足太阴:太白;足少阴:太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552

帖子

2099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473

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5-7-1 11:56:20 | 只看该作者
水血同源,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04

帖子

210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05

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6-3-31 23:56:13 | 只看该作者
厉害,非常喜欢这样的研究,务实继承,才能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13

帖子

642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0
金币
329
5#
发表于 2016-5-23 21:10: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中医是一门很科学的学科,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中医不是拿来忽悠人的,也能治好不少的病种,但也有自己的短板,西医好像更科学,但一样有很多病束手无策,很多人说,中医说阴阳是骗人,其实,中医的阴阳和易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6#
发表于 2017-4-28 10:21:03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7#
发表于 2017-7-17 11:06:17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师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66

帖子

926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460
8#
发表于 2017-12-25 14:24: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学习
来自安卓客户端来自安卓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2

帖子

45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23
9#
发表于 2018-1-27 16:03:56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微博就经常拜读大佬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10#
发表于 2020-8-12 17:11:5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19 01:24 , Processed in 0.11328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