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27583|回复: 45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代药升量小考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0: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5-3-8 22:25 编辑

根据陶弘景本经序录:“药升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可知其形状为底面正方形梯形台体,可计算体积如下:正四棱台体积:V=h/3(S上+S下+S上S下的开方)

=2.3x0.8/3(1.38x1.38+2.3x2.3+1.9044x5.29开方)
=0.61333(1.9044+5.29+3.174)
=6.35928立方厘米
约为6.36毫升,此为1合的精确数据,则1升为10合,是63.6毫升。而1合之黍米刚好为古制2龠,即1两。

由此可知,1升水质量为63.6克,“冬重13两”,乃是以米为标准,1两为63.6g/13=4.8923g。古制1升黍米为10两,则1升米为48.92克。

汉代同体积容量米水比重10:13。即此可知黍米散容比重为0.769。

个人自测家中东北珍珠米100粒为2.1克(电子厨房秤精确到0.1克),50粒1克,10粒0.2克,10粒长4.7cm,如图


10粒珍珠米0.2g,长度4.7cm,为西汉黍米1倍长度。
100粒2g,50粒1克。
2400粒=48克。240粒=4.8克。
自测相同体积水=169g  米169.3g,有误差忽略,则水米比重约为1:1,米重于水。而古人测量米轻于水,比例为0.769,可能带壳导致散容空气增加。

小结:古黍米散容比重较轻于现代米散容比重,但差距也就1:0.769,不到三成。因此测量剂量出现的误差也在这个范围内,而古人测量手段和工具缺乏,10:13的数据可能还会存在问题,即便按照水重计算汉制药量1两,误差也在2克之内,不到2克。敬请老师和各位同修指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6 16:55:29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的方剂及其剂量传自东汉之前,虽然史书不载,但确有其事,不仅有物证,还有文本依据。上文得出重要数据16.36ml,并不是孤证,暂略,大家懂得。
另外,刘歆“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
子谷:粟谷;未舂过的稻谷。
秬:【說文】黑黍也。晋 郭义恭 《广志》:“大黑黍,或云秬黍。”毛《传》:秬,黑黍也。秬黍即黑黍。
子谷秬黍的意思是带壳黑黍。
康熙在考订黄钟律和累黍时,亲自验证,最后提出横累100粒为古尺,坚累100粒为清营造尺,把清朝长32厘米的营造尺,也用累黍(竖排)的方法排列了出来。
现代考据实测得出:1尺合 23.1厘米, 1升合 200毫升,1斤合 224克。这三个单位量数值,后世称为度量衡古制 (小制)。存在的问题是,10ml能装下1200粒黑黍吗?有人试验过,只能装900余粒。估计汉代秬黍更小,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1升水“冬重13两”,使得米水比重为10:13,即0.769,而这个数据也存在较大问题。
专业人员对王莽嘉量作了更精确 的测量和计算,求证了莽量的尺度值合 23.1厘米,容积值 每升合 200毫升,每斤重合 224(据台湾故宫博物院 1978年对所藏的新莽铜嘉量测量,测得器重为 13414.34 克,折算每斤合 224克。丘光明提供东汉权衡的数值约为113.875克。(注:222/16=13.875g)丘光明先生认为秦的1斤为253克(115.8克),西汉1斤为248克(115.5克),新莽1斤为238克(114.9克)。由于1合为20ml,所以米水比重分别为15.8/20=0.7915.5/20=0.77514.9/20=0.74513.875/20=0.694。最接近0.769的数据,是115.5克。
东汉初《居延汉简》载有大石、小石,是汉代两种不同的量法,如14841简:“入糜小石十二石为大石七石二斗”; 275.2 简:“出糜小石三石为大石一石八斗”; 14815简:“凡出穀小石十五石为大石九石。”可知大石与小石之比为106
李淳风《隋书・ 律历志》记:“梁陈依古,齐(北齐)以古升一斗五升为一 斗,古秤一斤八两为一斤;(北周)玉秤四两,当 古秤四两半;开皇(),以古秤三斤为一斤;大业中(),依复古秤。”
孔颖达《左传正义》:“魏齐(北朝)斗秤于古二而为一,周(北周)隋 斗秤于古三而为一”。杜佑《通典》:“古秤比今,三之一也;则今“钱”为古秤之七铢以上。”
未经宋改的20残卷本《孙真人千金方》卷第一《用药第六》说“吴人以二两为一两,隋人以三两为一两”。
《证类本草》:“臣禹锡等谨按唐本又云:但古秤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
以上可见升量的确存在1:21:310:6的问题,而药量又为何不存在这个问题? 药升量并不是东汉发明,而是继承西汉,具体暂略。
旁证1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竟,重半两为正。”序录原文没有具体交代桂的宽和厚。
但《医心方》引《范汪方》云:“桂一尺若五寸者,以广六分,厚三分为正”。
《医心方》又引《录验方》云:“桂一尺若数寸者,以厚二分,广六分为准也。”
5=11.55cm  6=1.386cm  3=0.693cm    2=0.462cm
3分体积:11.094cm3   厚2分体积:7.3958cm3
尚氏象耳豆木,气干密度0.83-0.99g/cm3
大理石豆木,气干密度通常>1.0g/cm3
进口桂木    气干密度约0.4-0.5g/cm3
以桂皮密度0.5计算
则半两分别为:5.547g  3.7g   1两为:11.094g  7.4g  
削去皮,按0.8算,则1两分别为:8.88g   5.92g。基本接近6.36为基础的数据。
旁证2
“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
《范汪方》∶“甘草一尺若五寸者大小,以径一寸为正”。
《录验方》∶“甘草一尺若数寸者,以径半寸为准,去赤皮炙之,令不吐。”
《短剧方》云∶“以径头一寸为准。”
1=2.31cm  5=11.55cm
范汪方:长11.55cm、径2.31cm,体积:3.14x1.155x1.155x11.55=48.381084675cm3
按甘草密度0.7计算,33.87g2两,1=16.93g
录验方:长11.55cm,径1.155cm ,体积3.14x0.5775x0.5775x11.55=12.09527cm3
按密度0.7算,8.47g2两,14.23克。
旁证3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蜂蜜的密度是1.4
16.36ml计算,7=44.52mlx1.4=62.33g1斤, 则1=62.33/16=3.8955g
“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
16.36ml计算,
猪油相对密度为0.9340.938,取中间值0.936
12x6.36=76.32mlx0.936=71.4355g1斤;则1=4.46g
若按120ml计算,则结果分别为:蜂蜜1=12.25g  猪油1=14.1g
二者一斤居然不等重,8合就对了  8x6.36x1.4=71.23  接近猪膏问题出在蜜上。蜂蜜的密度不对,在这个数据链里面偏小了。
石蜜:梵语pha^N!ita。冰糖之异称。五分律卷五作五种药之一。世界各国“蔗糖”(英文:sugarsucrose;德文Zucker;俄文Сахар)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arkarā。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善见律卷十七(大二四·七九五中):“广州土境,有黑石蜜者,是甘蔗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伽尼者,此是蜜也。”正法念处经卷三(大一七·一七上):“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离垢,名颇尼多。次第二煎,则渐微重,名曰巨吕。更第三煎,其色则白,名曰石蜜。”
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石蜜条:“石蜜,乳糖也,味甘寒,无毒,主心腹热胀,口干渴”。
《本草纲目》石蜜条:“石蜜,白沙糖也,凝结作饼块者为石蜜”
根据季羡林考证,石蜜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中;石蜜又称为“西极石密”或“西国石密”来自古印度。
白砂糖的密度是1.5~2克每立方厘米,取中间值1.7,则蜜7x6.36mlx1.5~2.0=66.78~89.04g之间,取中间值为77.91与猪膏接近。77.911=4.869g
另外还有大枣三枚准1两的依据,附子1枚准半两等,暂略。
小结:
《本草经集注.序录》中所说的1两应该在10克以内,与官制明显不同。科技史学者研究认为南朝时代的官制一两约13.8克左右,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他们忽略了特殊的量具,尤其是药量、药具,丝毫没有提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6:30:32 | 只看该作者
通常科技史工作者,认为有两点不能证实存在过两套度量衡,1、文献依据  2、出土实物。他们认为没有,但其实是有的。目前可以公布一些外围信息,核心证据等许师发布。
文本根据《本经序录》,参考《千金要方》:
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千金作两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合方寸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勿案抑,正尔微动令平调耳。而今人分药,多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


这一段信息量是很大的。
1方寸匕散可做成蜜丸如梧子大10丸;
1大豆=16黍;
1刀圭=1梧子=2豆=32黍;
1方寸匕=10刀圭=10梧子;
1撮=4刀圭=4梧子=128黍;
1勺=10撮=40梧子;1280黍或1200黍;
1合=10勺=400梧子=12800黍;显然此数据错误,应为千金所载
1合=2勺=80梧子=2400黍;合于官制1两。


1大豆=16黍;
1梧子=2大豆;
1弹丸=1鸡子黄=10梧子=20大豆=320黍;
千金云:两勺为一合。则:
1合=2勺=20撮=80圭=80梧子=160大豆;(此数据不精确,同时可见古人允许这个误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6:32:39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数据有几个问题,官制同律度量衡规定,律起黄钟之龠,以龠的容积为起度量衡的基本单位,而本段丝毫不提及龠这个重要单位。而是用合、勺、撮、方寸匕、刀圭、梧子、大豆、黍米的换算关系表达 。


说文:撮,四圭也。


这个撮,是王莽量制,也就是刘歆的规矩,汉书律历志记载的官制同律度量衡,
积百六十二分,换算为1.971cm3
与博物馆的科技史专家测量为2.1ml,接近。
注意1.971这个数据
《宋会要辑稿·乐》:
又筭《周禮》斛法:方一尺,高尺有六寸二分,為一斛之容。
1尺×1尺×1尺6寸2分
=100分×100分×162分
=1620000立方分
=1斛


又有:
2龠=1合
10合=1升
10升=1斗
10斗=1斛
推得:1斛=2000龠


2000龠=1620000立方分==19710.54ml
1龠=810立方分=9.86ml


可见,1龠=810立方分,在《周礼》就已经规定了。
1合=2龠=19.71ml。


这个数据非常标准,这是刘歆做规定的依据。

由此,我们得出:官制1合=10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6:3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5-3-8 16:40 编辑

这个数据非常标准,这是刘歆做规定的依据。
由此,我们得出:官制1合=10撮。


序录和千金 1合=20撮。问题到底出在哪?


东汉一分铜量铭文:“一分容黍粟六十四枚”。
“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东汉一分铜量证实此度量衡在东汉为真实存在过。
1铢=10黍;
1分=6铢=60黍
1两=4分=240黍,
这是个明确规定。
再来看,官制一圭也是64黍,而序录与千金的1圭是32黍,刚好是官制的一半。
同时,1撮也是官制的一半。


而此处凭空多出勺的单位,规定10撮为1勺=1200黍,2勺1合又与官制吻合。奇怪的是,撮及其以下单位圭均为官制一半。很大的可能,这是有人不明白其中真实意义,为了凑合官制做了修改。而将官制的最基础单位龠排除在外,且显然不同于官制。


再根据后文给出的药升合方寸作的数据计算,这个药量工具单位的容量,大于撮而小于勺,
这在换算关系中,丝毫没有表现。这个容量相当于撮的5.3倍,几乎是勺的一半量,相当于官制圭的10.6倍。这说明原文这堆表达式是有问题的,最终给出药升合的数据居然与算式对不上,而该器物数据简单明确不易出错,反倒是换算方式记录的问题很大。


这套量具圭撮比官制小一半,同时不采用龠这个计量标准,而以勺这个单位,更是不见于史载。因为这里1勺,恰好等于官制1龠,这分明是开玩笑了,放着龠不用,弄个与龠相同的勺的单位,古人的幽默,不是你我能理解的。而官制1龠=5撮,1合=10撮。是这套度量的区别。


该套度量衡的基本单位从圭、方寸匕、撮,均为官制一半,并且证实了分的单位,在东汉是存在的。


而药升合的数据,恰好也基本等于5撮,这说明文本中列出的换算关系,漏掉了重要的一项。


有人认为分两制是官制的10分之1,这仅仅是黍米体积标注容量的方法,实际使用是抄散或药物,以不落为度,也就是比这个容量要多出一些,甚至多出一倍。这在一分铜量可知,本1分为64黍,而实际该铜量可以装128黍,甚至更多,因为官量皆以“水准其概”:
概gài①<名>量米粟时刮平头斛用的木板。《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者,平量也。”【引】刮平;削平。《管子·枢言》:“釜鼓满,则人~之。”(釜、鼓:量器。)
槩 【唐韻】古代切【集韻】【韻會】居代切,&#131108;音漑。平斗斛木。【說文】作杚,斗斛。【徐曰】杚�,戛摩之也。斗斛,量槩也。【禮·月令】仲春之月,正權槪。【周禮·冬官考工記】㮚氏槩而不稅。【疏】槩,所以勘諸廛之量器,以取平者。又平也。【管子·樞言】釜鼓滿則人槪之,人滿則天槪之。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榖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注:井水取其清洁,注满龠内,以水平面准其龠口之平。概是量米时刮平斗斛器具,龠口平,概即与水平面密接)。合(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所以,文本中既规定了分两是官制的十分之一,同时又规定升合等量具取药并不准其概,而是“抄散取不落为度”,“内散勿案抑,正尔微动令平调耳。”也是不用概准、不按抑取平准,而以不落为度,实际就与东汉1分铜量一样,说是1分量,实际可装1倍,甚至更多。故曰“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是不可以生搬硬套官制量具数据来对比的,因此,唯一可靠的还是其表达的另一套度量衡不同于官制,且给出了“药升合方寸作”的明确数据。


所以存在的问题是,1两规定为官制的10分之1,升量换算又是官制的一半,而给出药升合的数据,既不是10分之1,又不是官制1半,也就是这一套度量衡数据出现了三个标准。但西汉出土的大半龠,正好与此符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6:55:24 | 只看该作者
西汉大半龠的数据,用来干什么的呢?为何与药升合数据如此接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6:57:13 | 只看该作者
战国小铜量,精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6:5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5-3-8 22:42 编辑

东汉一分铜量,证明东汉存在一分的度量衡,为官制一圭,是一刀圭的两倍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7:01:18 | 只看该作者
东汉小铜量图3个,数据4个。东汉小铜量容积分别为6ml、6ml、2.51cm3、13.5ml(图未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756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7:05:45 | 只看该作者
西汉的小铜量均为药量具,大小容积分别为0.4,2.1,7.2ml。小铜量又称提药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4-20 15:20 , Processed in 0.116211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