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2228|回复: 3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寿夭刚柔第六 新解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869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2:0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寿夭刚柔第六
原文: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丹波元简曰:“少师”《甲乙》作“岐伯”。这篇的少师和伯高,都是黄帝的老师,当然全都是托名,这几位都是重要的作者,核心人物是黄帝。刚柔、强弱、长短,分别指性格、体质、身形。人有这些阴阳差别,对待的方法是什么呢?
原文: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得病所始,刺之有理”,找到病从何起,刺法就有依据,“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端的意思也是很多,也有始的意思。与时相应,与四时阴阳相应,理解成与时辰相应,就没道理了。要看起病与季节的相应关系。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丹波元简曰:《甲乙》作“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据下文《甲乙》非是。龙伯坚集注版也是这个观点。这个结论是否可靠呢?往下看。
原文:内合于五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内,有藏、府;外,有筋骨、皮肤。内外之分,内为阴、外为阳。注意啊,“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意思是,藏府分阴阳,筋骨皮肤也分阴阳。这段无异议。注意啊,这里的内外,实际提示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内经、外经。灵枢经、针经相当于外经,素问部分是内经、部分是外经。这里不详细说。
原文: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这一段,有几处明显的错文,如果理解了前三篇,应该能看出来。古代的注家,都是不敢改动一字,再来加以注释,那就更加让人不知所云,明明是错了,不敢指出,保留错文,勉强去解释,云里雾里的,没有用处。
病在阴之阴者,也就是病在藏,刺阴之荥俞,即刺藏(阴)经五腧穴。接着完全分类的叙述,就应该是:病在阴之阳者,即病在府,刺阳之合,也就是府(阳)经的下合穴。原文为“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显然是错文。内讲完,接下该讲外,“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也就是病在筋骨,就需要刺筋骨所在的经,而这个阴,显然不能以阴阳经区分,因为筋骨皮肉并不是分阴阳经的标准,只能是浅深的区分。所以,“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也是错文,应为:病在阳之阳者,刺络脉。意思是皮肤病,当然浅刺放血、刺络放血。
“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内外阴阳四分,及其对应的刺法,两段合起来看,验证了前文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甲乙》才是对的,灵枢又错了。所以丹波元简以及龙老先生,妄说《甲乙》非是,未免太过自信。
各位可以看看龙伯坚集注本,马莳怎么解释的: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有在阳之阳者,即六府有病而在于皮肤,当刺阳经之合,如刺手阳明大肠经曲池为合之类。
六府有病而在皮肤,当刺阳经之合。这样的臆说出自名家笔下,真令人无语。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本就属于废话。结合前面几篇的刺法就能看出这里的错文。刺阳之合,刺合穴,尤其是下合穴,那是府病。府,阴中之阳,所以这里错了,应为病在阴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即病在筋骨刺经筋,经筋病在外,属于阳之阴,但一定是刺阴经吗?未必,所以这个阴不能解释为阴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又错,病在阳之阳,即皮肤,刺络放血。
所以这一段错的是乱七八糟,前人都是战战兢兢跟被洗了脑一个样,经典啊!不敢改一个字,明明是错还当宝贝。连马氏等人的注解都不敢认真思考随便乱解释,搞得是云山雾罩。可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学医的。注解错误实在是太多。这才第6篇,每一篇都存在重大失误和错误,不把人带到沟里去,才见鬼了。而这些人,都各领风骚一时之名家,可见中医学堕落到什么程度。老龙先生除了集中了各家注释,版本考订也是很精到,功不可没,他的版本仍然是最好的版本。
原文: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这个故曰,来得很突兀,与前面不成一气。前面解释过,风、痹两个病,病在高者,风中之,病在下者,湿中之。这是大原则,痹症就是中湿,这是上下阴阳的分类,不是内外阴阳。所以内外阴阳讲一大段之后来个“故曰”,莫名奇妙。“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说身半以上中风邪为风病,下半身中湿邪为痹病。上下都病了,就叫风痹。皇甫谧先生就得了风痹,不知道是不是这种,但肯定不是瘫痪。
原文: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所以,完全分类的思路,古人也是有的,有的作者水平很高,有些就不敢恭维了,比如小针解,那叫奇葩。内外四分阴阳讲完,接着上下阴阳,然后再论表里之病,非常高明,没有遗漏。
有形伤阳,在外,即皮肤筋骨。无形,皮肤筋骨无异,外经无症状,而且痛在内,当然急治其阴、即藏府了,这是讲里证。所以古人喜欢用阴阳这种意义不明的词汇,搞弯弯绕,让人不知具体所指,甚至理解出错,大家一起掉沟里吧。
接下来,“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与前面相对而言,就是指表病,要急治其阳,即表证,不要去治里(藏府)。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阴阳俱动,表里都病了,有形就是症状表现在外,形乃谓之器,在外面表现,忽有忽无的症状表现,加上烦心,就叫做阴胜阳,病在不表不里,什么意思,跑来跑去,半表半里,半在里半在外也,并不是什么中间,不存在中间夹层病位。或者不停的传变,表里俱病。其形不久,活不长啦。这样的判断,依据还是不太足。里外都病了,又病处不确定而且烦心叫做阴胜阳,病不在表也不在里,就活不长久,实际应该是阴病(里病)严重了。看看类似厥阴病,大概作者想表达这个意思。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这里伯高出场,风寒伤形,病在外,情志伤内,病在藏,情志先伤气,这个气再伤藏。《素问 举痛论》:“余闻百病之生于气也,怒则气上”,等等,九个因素,除去寒、炅、劳三个,剩下的六个是情志,可见古人比较重视情志内伤。
原文: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这里又是个世界第一,疗程规定为三分之一病程,九天的病程刺三天(次)就解决了,一个月的病程,刺十天就好了。“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以这个比例为参照,来衰之、减轻病情症状。久痹老是没治好,就要找到血络,放血要放干净。古人认为,这个血络血瘀不放干净,就叫邪气未尽,所以病不好。
原文: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内难易之应也。
“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什么意思呢?病在外经没有影响藏,表病,疗程可以缩短一半。“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藏先病而波及外面筋骨皮肤,疗程就加倍了。大家可以对照看看,真实的治疗达到这个标准没有,达到了就合格 ,没达到继续修炼。这是古人的临床经验。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这里提出形气与寿夭才到点题,关键字:任、果、胜。任,相当;胜,强于;果,甲乙是裹,皮肉相裹,互相包裹充实,形气相任、相当、相合,外形与血气,血气的判断就是色脉音声那些了。尤其是脉。这样来综合判断寿夭,寿命长短。
原文: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胭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形充,饱满。皮肤缓,有弹性。颧不起,这是看面相了。概言之,皮肤、骨、肉、脉气的匹配程度,来判断寿命和生死。(月困)这个字打不出,脂肪,脂肪肌肉不坚就叫脆。
原文: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与我们一样,伯高老先生讲了半天寿夭,还是不会用。老师再教个绝招吧!于是绝招来了。墙基,地,指啥呢?面相。但是解释起来也麻烦,看相算命了,所以这篇也是夹杂。五色篇专门讲看面相。丹波元简曰:蒋氏《望色启微》:“耳边为墙基,耳前肉为地”。意思就说耳朵小,耳前肉都快把耳朵遮住了,三十岁都难,如果再生了病那就不到二十就死了。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正常不病的人,气胜形,长寿。病人气胜形死,形胜气危,这个说法说是危险倒也可以,断人死不死不是医生要做的事情,所以古代传说某神医断人多年以后要死,这些都不可靠,神话故事而已。
断生死,算命之类的内容易被人攻击。患者要是真死了呢,你铁口直断算死草,病人要是没死那也说明阁下医术高超连必死的病都救得,总之怎么都是你对。所以说易学占卜算命有没道理?绝对有,主要就是这个道理,祸福相倚,只要坚持,一定会实现塞翁失马,祸福随便说都对,别人拿你根本没辙。这还是医学吗,要小心。
原文: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刺营,刺卫这里都是指泻法,刺寒痹者内热,后面解释是火针。
原文: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营病动血,有血液异常的表现,伴随寒热。卫气生病,就是时来时去的痛,怫忾贲响,三变之刺都属于疾高而外。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类似动血了,不发汗要出血了。所以放血,类发汗法。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怫忾即郁满。类似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两种情况,都用泻法。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寒痹之病,比较固定不移动,经常痛而皮肤麻木。
有人想用针法来解决伤寒六经的病,还是可以解决一些的,都能解决吗?未必。刺寒痹者内热,纳热,用火针或者用熨烫火灸。劳动人民用燔针淬刺,贵族娇气怕痛的,只能用热熨。
原文: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嚼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药熨法的描写很详细,有人就拿这个来做,四味药还要用马粪,操作比较复杂。熨三十遍出汗也属于汗法。这是说毫针刺了之后,再用药物渍过的毛巾熨烫几十遍。此所谓内热也。驱寒加速血循环,病就好了。起步内中,无见风,指这个治疗完成以后,不能马上出去见风。
寿夭刚柔第六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17-4-28 10:38:0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板凳
发表于 2017-7-17 10:57:58 | 只看该作者
再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地板
发表于 2020-8-12 17:43:0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4-29 14:45 , Processed in 0.082031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