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絡
絮也。今人聯絡之言。葢本於此。包絡字、漢人多叚落爲之。其實絡之引申也。楊雄傳曰。緜絡天地。以絮喻也。
又【史記·扁鵲傳】中經維絡。【註】十二經脈,十二絡脈。
又【前漢·揚雄傳】緜絡天地。【註】謂包絡之也。
又【楚辭·招䰟】鄭綿絡些。【註】絡,縛也。
又【班固·西都賦】籠山絡野。【註】絡,繞也。
又【班固·東都賦】衍地絡。【註】絡,網也。
又【揚子·方言】繘或謂之絡。
又【揚子·方言】絡謂之格。【註】所以轉篗車也。【天工开物 调丝】“手中执篗旋缠,以俟牵经织纬之用。” 篗yue,相当于纺锤。
络、落通假,故【汉志】称“原人血脉经落”,经落即经络。
脉
【说文】血理分衺行體中者。理分猶分理。序曰。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衺行體中、而大候在寸口。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也。从
。从血。會意。不入血部者、重
也。或从肉(即脈)。 【正字通】俗脈字。【韻會】毛氏曰:字从月从
。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取邪流義。不當从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廢也。 【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
【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
【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註】血脈必周身而作。
【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
【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
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註】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
故脈早期的意义是血液于全身之分流支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
【营卫生会】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脈:【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可见古人气、血不分,血气同“理”、道路相同、气血同源同义同类。)
【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
【灵枢天年】神气舍心。
【灵枢经脉】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以上可见:
1、故经脉的内涵为“气血”、“营卫”,亦即“水血”(参见【经水】篇“水”字注解)。
络脉的定义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灵枢刺节真邪】“此必有横络。”
【灵枢血络论】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九针十二原】“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衡。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2、故络脉又称血脉、血络。而“内溢于经,外注于络”意味着经、络对称分内外。
3、经脉是可见的,因为“伏行”部位深,所以看不到。
4、络脉是经常可见的,“其常见者”,部位浅“无所隐故”,能够看见的“诸脉”,都是“络脉”。
5、所以,经脉在里面(所以看不到),分支斜(横)行的都叫做“络”(或“络脉”)
6、古医经的“取脉”意味着放血放水。“审视血脉,刺之无殆”。不仅意味着经脉可见,其血脉(络脉)是可刺、用来放血的。因此,气血不仅是“血者神气也”同时也可以是“邪气”:“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故早期正气和邪气的概念,首先是基于虚实的判断,因为虚实而导致的有余不足,有余意味着“实证”成为代谢废物、失去功能的瘀血、水肿、津液凝滞、痰饮积聚等。
7、【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脈即是幕,幕通募、通膜,即膜原。(参见募穴考)膜络一体,意味着络脉与膜是一个整体的结构,络脉的分布必须依托于膜,且脉管本身也是膜。
8、故古医经的“取脉”意味着放血放水。早期鑱石鍼砭,均以放血疗法为主。小针诞生后有了虚实改补泻概念和工具与刺法的差别。
9、365络脉(节、会、输、窍、穴位等等)是“天人相应”观念,术数、历数推演的结果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
【气穴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
【气府论】“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0、从上可见:解剖结构之络脉,是经络概念的起源。早期叫做“脉”“血脉”或“禁脉”,西汉称“经落”或“经脉”,如【仓公传】曰“经脉术”。【汉志】曰“原人血脉经落”。
11、络脉是穴位起源之重要内容,其后还存在其他内容,略。
12、络脉是诊法的重要对象,包括了切诊与望诊,如
【九针十二原】“视之独满,切之独坚”;
【邪气藏府病形】“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
【寿夭刚柔】“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经脉】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13、十二经络是从十一脉、禁脉发展而来(参见【十二经脉的几个阶段】)。十二的早期天官术数,代表岁星周期,曰“十二次”或“十二度”,【六家要旨】阴阳家亦曰“十二度”,后有十二支、十二月概念。早期天官概念无十二支用法,干支用于记日缺乏可靠资料,不知起于何时,当晚于楚【易】。
【素问阴阳别论】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太素】十二从作十二“顺”,杨上善曰顺阴阳之爻。
按从、顺同义,意为随、逐,当从“十二次”或十二律等,故【灵枢经别】曰“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此说较为靠谱。
十二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逐步构建。其中“主干”为“经脉”或以经脉为统称。
14、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脉的补充:
【难经二十七难】
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於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於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於经也?
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剏霈妄作,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二十八难】比於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於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於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意味着十二经脉之中的气血可以“满溢”到奇经八脉之中运行,而这是十二经脉完成之后,又成了“练气”和“气脉”的理论基础。因此,奇经八脉理论晚于十二经脉:
15、除了指出奇经八脉不是“正经”(不拘于十二经),同时还指出十二经络是“圣人图设”,是人为设计,大圣人们把沟渠这些大的主干,都已经“图设”规划好了,蓝图很难再修改而“不能复图”因此奇经八脉不仅不拘于诸经的十二经,也就是说没法在增加“经”,只能叫他“络脉”了,所以叫做奇经八“脉”,因此奇经八脉大部分属于络脉,由于概念的不明确,所以有了奇经八脉到底属于什么的争论,又有营卫气行的“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并且还存在男女的不同的规定。
杨上善曰:《九卷经》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本络。
冲脉与足少阴关系较大,此略。而【难经】云“跷脉者,少阴之别”等等,皆意味着这奇经八脉乃是十二经之“别”“络”,亦即络脉。
但是【素问痿论】云“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冲脉既然为经脉之海,并且也不能在体表看见,比主干的经脉还要洪大为“海”,算是络脉是否不妥?因为:
16、经脉在体表的“支别”“穴位”皆是络脉所现:
【素问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而【小针解】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意味着渗灌诸节所造成的“节”、“穴位”,都与冲脉“经脉之海”有莫大关系。
【灵枢经脉】在讲完十四经之别和脾之大络十五处“穴位”(实际是体表络脉)后,指出: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不仅意味着十四经别和脾之大络皆为体表络脉“实则必见,虚则必下”,并且:
17、络脉和“穴位”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位置,无法统一进行“标准化”而只能指示大概位置:
“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之所以需要求之上下,是因为每个人的 “经”长得不一样,络脉的位置也不尽相同:“络脉亦所别也”。同时也交代了:
18、络穴的起源是络脉,即体表静脉血管。
19、十二经水是与经脉几乎同等的概念:
【灵枢经水】曰“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本篇讲水血两分等价于气血多少,可见古人认为经脉之气亦即“经水”即卫气、即津液,细分可以别为五,如【五癃津液别】,略。
20、十二经筋,实际讲的是“筋”的解剖循行起止结构,略。
21、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视其部中有浮络者。”“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皮者脉之部,络脉者皮之部,很显然的循环定义。因此皮部即是络脉,络脉即是皮部。
以上从脉、络脉至于“经脉”,依托古代解剖学、生理学、术数历法“天人相应”的“圣人图设”,乃是人为构建,其中穴位和经脉的变动历史,意味着并不存在先见固定的唯一标准,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从东汉出现十二经脉概念,直到唐代以后完成十二经脉理论,其标志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的出现。而该脉的名称历史依次是“手少阴心主”“手心主”“手厥阴心主”最后才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这个过程至少在400年以上,伴随其间产生了奇经八脉理论,具体论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