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里病位到藏府病位的定义转换过程管窥 【千金】: 问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对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独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则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乃至“此病邪气先藏于肾”而“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实际定义了内外,亦即邪气在腠理肌肉与骨髓、肾的病位表里关系,骨髓与肾,便是“里”位的代名词。 皮肤与骨髓的对举,在伤寒亦可见: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里皮肤与骨髓为表里的对举,是不恰当的类比,实际上不是皮肤与骨髓的关系,而实际要表达的是:表热里寒、表寒里热。把表里换成皮肤与骨髓,是概念转移。 而千金之“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独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气藏于骨髓,实质也是指邪气藏于里而并非真的病在骨髓,才会有“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于是,里不仅一会是骨髓,一会儿又是肾。这样,就从表里相对的里,转移到了肾。
故【素问刺禁论】云:“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隐约可见。
这是非常典型的从表里病位理论到藏府分形结构命名转换过程。这在千金中尤其明显。这也体现在当时藏府理论与后世的不同。素问当中实际保留了这类思想过程,但是配属五行的过程依然复杂而多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