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7455|回复: 12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行源流与中医漫谈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20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7 00: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庶 于 2016-4-27 15:50 编辑

五行源流与中医漫谈

五行的问题牵涉太广,长篇大论没有必要,也没人看得进去,只能随便聊聊。

先秦诸子有阴阳家,而五行家从未出现在诸子中,反过来就是说,诸子是不谈五行的。这在《汉志》中也表明了,诸子有阴阳家,而五行位列方术家。这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五行是晚出的。

诸子提到五行的有吗?有一个,孟子,思孟学派的,有楚简五行、帛书五行,讲的是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这叫做五行,这就存在一个假设;如果同时存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孟子一派岂非要混淆视听?这时候恐怕是不存在什么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的,否则,大家都叫五行,岂不引起混乱。为什么儒家五行,到了汉代变成了五常?为啥不继续叫五行?可见汉代还是怕概念混淆。

这就是为什么班固在《汉书》中说“五行者五常之形气……其法亦起五德终始”,这不明摆着,金木水火土五行这种理论,完全是附会五常而来,并且这个理论最早的雏形,便是五德终始。因此,五德是附会儒家五行的五种德行,因此也把金木水火土叫做五德,天地各有大德,人也有五德,金木水火土也是五德。所以“自秦推五胜”、“五德从所不胜”,指的是五德终始、五德流转的理论,“其法亦起五德终始”,五行最开始是用五行相克。

有人就会拿出那段司马迁那段 “黄帝建立五行”,来说明五行之早,那是站不脚的。黄帝为啥叫黄帝,他本姓公孙名轩辕,又叫有熊,拿地名当名字是古人的习惯,他有“土德之瑞”,他本来也不姓黄。因为有了五行的土德之瑞,才叫黄帝,显然黄帝这名字是五行理论有了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到底是“黄帝建立五行”,还是五行命名了黄帝,这还不是明摆着的问题,黄帝的名称流行也出现在战国后期。

关于五帝,两汉前后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从祭祀来看,祭祀五帝也是因为五数、五行的观念,并且这个观念在秦诸候,还不那么认真,祭祀黄帝已经是很晚的事情,“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祠黄帝。作下畤。祠炎帝。”秦灵公(?—前415年)又称秦肃灵公。嬴姓,未知其名,一说名肃。前424年—前415年在位,秦怀公之孙。并且最先祭祀的还不是黄帝,而是白帝:

“秦文公猎于汧渭之间。卜居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而下属于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史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宜祠之。于是作鄜畤。郊祭白帝焉。文王获古石缶。于陈仓北阪上祠之。其神尝以夜下。光辉如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祀坛。至地。则若雄鸡。其声殷殷云。野雉夜雊。名曰陈宝。其神或岁数来。或岁不至。后秦文公作密畤。祠青帝后。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祠黄帝。作下畤。祠炎帝。”

“及高祖自汉中东击项藉入关。问群臣曰。吾闻天有五帝。今所祠有四。何也。群臣莫知其说。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曰北畤。”

第一是白帝,之后陈仓宝鸡祠,与五帝无关,这时还没有北方黑帝。到了汉高祖才被补齐,可见,五行观念深入人心,真的不算太早,到了汉武帝“以五行为主”之后,无论董仲舒、还是司马迁的观念,都已经对五行很顺溜,《史记》开篇便是五帝纪。按某些大大小小的学者以为的,五行“起源于上古”,那么为何到了汉高祖,祭祀的规矩都还没有?五帝不全,这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历史被任人打扮,也毫不出奇。

诸子的阴阳家与方术的五行家,地位是不同的。在汉文帝时有诸子博士、有一经博士,没有方术博士,尚方待诏都还没有。这就存在另一个假设:作为以“阴阳主运显诸侯的”邹衍本身是阴阳家,他怎么会讲五行?假设邹衍在燕齐海上大肆的讲五行,那五行家就该是位列诸子,而不仅仅在方术家里面混。何况五德终始是“自秦推五胜”而有的学说,那么前面那么多年为何没有推演?为何西汉诸位大佬如张苍、公孙弘、贾谊等人争论五德终始,非但各执一词说法不同,且绝口不提邹衍?甚至刘向刘歆竟然把相克弄成了相生,可见毫无固定规则的标准。把五德终始归为邹衍所创,这绝对是个疑案。

再来看《史记日者列传》: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丛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辩讼不决,以状闻。制曰:避诸死忌,以五行为主。人取於五行者也。

这里各派的占家,里面有五行家。这是说五行这种理论成为主流,是汉武帝时代变成了“制”。这篇是褚少孙补入史记的,也是汉代的作品。

从先秦的秦国诸君,开始祭祀上帝的时候,根本没有五行的观念,到了汉高祖还差一个黑帝,这个庙子还是汉高祖修建的。这就说明,五行的历史存在着诸多的误会。

这个理论是先秦战国晚期附会儒家五行,到秦汉之际逐渐成型,到了汉高祖还不够成熟,至于《尚书》洪范之类,对比伏生《五行大传》的差异,可知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混进了《尚书》,而《尚书》的内容有多少伪作,尤其是关于五行,对比《吕氏春秋》等不难看出,不赘述。

自秦推五胜指的是秦始皇才开始用了,而且这个方法还只有相克,相生是后来才有的。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先秦已经有“天六地五”的术数,表明五行是地之五行,天地之道两分。五行借用了儒家五德的概念,以附会人道之五行,所谓五常是人道而非天道,所以当时并不是一概用五行划分一切,相反始皇“以六为纪”是有原因的。

而官制六府,礼记里面有。这个六府也很奇怪,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叫做“金木水火土谷”,这显然是青铜时代以后才会有的理论。另外一种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这个器未必便是金属,因此完全可以是石器时代便有。既然汉代的《礼记》依然认为官制六府是这六个,那么《尚书》所谓的 《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指水、火、金、木、土、谷六者为财货聚敛之所,何以这《礼记》竟然敢于违背《尚书》?

所以小结五行就有了几条线索:一是对儒家五行的附会,二是对王制六府的附会,三是五行作为“制”成为主流占家,起源于汉武帝。

在此之前,早就有了脏腑的认知,如《大学》“如见其肺肝然”。各种分类说法不同,比如《吕氏春秋》《淮南子》《周礼》《元命苞》《白虎通》都与现存所谓的《黄帝内经》不同。即便南北朝陈延之《小品》也与《素问》不同,即便孙思邈《千金》也存在不同冲突,所以,问题非常之复杂,不得不考虑自王冰以后,医经的集成和修改量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有记载。

六府五藏的术数模型,也是来自先秦天六地五,包括帛书十一脉。到了《素问》时代完全以五行为天道统摄一切,当然一切便不同了,所以,才会有现在的中医学以为藏府理论来自五行,这完全是巨大误会。

与其说五行是最基础的理论,实际五行是依附阴阳理论而上位,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有五行吗?这是学术断代必须参考的,难道汉代的人还不如现在理解当时的思想。

比如“阴阳家序四时大顺”,五行家偏偏要弄个五时,这就需要考察,五时到底啥时候出现的,这是五行作为天道的充要条件,作为天道就必须作为时间和历法的划分,这是必须的标志。而五时的代表词汇是“长夏”在此之前有脾不主时土不主时,还有有各寄十八日于四季,起码这个时候,可以肯定五行不是天道,即便《汉志》也说“地有五行”,所以那些研究“运气学说”“五运六气”的,玩得高兴就好,不要说这是汉代的理论,连《汉志》都不看。所谓“使贪使愚,不可废也”。

而《素问》有了长夏的概念,而长夏的概念第一注解人是唐代的王冰。而陈延之的五时是仲夏,仲夏与长夏,一个是五月,一个是六月。这就说明,即便《素问》汇集了古医经,其观念已经是陈延之以后的,陈延之是非常重视医经的,但是他居然没有提到过《素问》,这不能不说问题太多,还不要说州都、十二官、二十八脉、五十营,有些观念的晚出已经到了唐代。《素问》的成书年代真的不会太早,主要观念都是南北朝以后的。

五行为天道,那也不是早期的医学概念。问题的入口便在于六府,既然依照五行才有藏府理论,那么为什么是六府?还有人说什么七府。五行成为天道遭到强推,尤其《素问》《灵枢》“被”成为《黄帝内经》以后,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识不到这点,中医也就随意打扮。

不仅六府有六腧最后也成为五输穴,六府也被配属五行,十二经的三阴三阳也配属五行,天有六气也是五行,甚至某些人竟说“地有六气”真叫人开眼界。正反无所谓,随意颠倒打扮,也说明术数的标准,也就不是啥标准,左右都是你对。

从先秦“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后来变成“五运而六气”这是一个颠覆的过程,既然这样的因果关系可以颠倒,那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有没有都无所谓了,这种思维倘若便叫做中医思维,叫做传统文化,那我还是做我的文盲。

从天六地五到天有五行,经历了较长时间,其间伴随地有五行到天有五行的观念转变。参见《天有五行源流》

从汉武帝始“以五行为主”,而始皇“以六为纪”。汉代易经,诸子阴阳家,术数阴阳家、五行家,方技之医家,并非一家,基本上各说各话,乃至班固写《汉书律历志》,出现了“天六地五”与“天五地六”两个矛盾的说法,天五地六是易传天地之数,并不存在纲领性的意义,与天一地二,天九地十一样,不外是区分奇偶数字的分类。当“天五地六”不小心混进医学,却忘了六府五藏,并非阳数奇阴数偶,自相矛盾而毫无自觉。而这,是在方术混同于方技之后,才可能发生的。参见《从方技到方术》。

从“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到“五运而六气”截然相反的说法,而这在极长时间内无人发现,可谓匪夷所思,合理的解释是有人有意无意的进行了掩盖。

尤其素问在解释五味阴阳的时候,用了六味,这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提示?
《至真要大论》: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

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奇怪的。把六味叫做五味阴阳……是不是说五味本身是不够对称?当然精研五运六气的神人,六就是五,五就是六。中医学用术数的五六之数,颠来倒去,这个颠倒的过程至今不肯承认。班固说“十一而天地之道毕矣”那为何又有了十二?十二经、十二官,这说明这个术数,也不是至高无上的。偏偏五运六气就变得至高无上。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相当深刻的道理,而不是一般以为的头圆脚方这种附会。这是作为人的观察方式,关于天球和地平面,平面才可以用方向划分,有所谓的方向这是二维的;而空间必用三维对称量,所以“阴阳三合”为六合,六合才能表达空间,天地之道如此深刻而简明的道理,描述空间天道必须是六个量,描述平面四、五就可以啦。到了五运六气就不知所云,自称掌握了真理的运气学说,出现之后几百年无人问津,连它是什么时候走红的都不知道,研究啥运气学说最后都成笑话。五运六气的核心理念座右铭:五就是六,六也是五。精神一定好多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推荐
发表于 2017-7-18 10:11:39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

帖子

14

积分

二星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0
金币
7
板凳
发表于 2016-4-27 17:24:36 | 只看该作者
王大师就是王大师,我转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127

帖子

339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
金币
210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6-4-28 09:21:35 | 只看该作者
庶兄杀伤力太强大了
来自苹果客户端来自苹果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261

帖子

1166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808

内部学员勋章

5#
发表于 2016-5-1 23:53:12 | 只看该作者
《吕氏春秋》里面有这么一段: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我们看到那个 时候没有五帝,虽然黄帝和土没有直接联系,也没有说相胜关系,但是这里说了五行配五色形成了。而《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能不能就此说明,五行是从道家延伸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20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0:39:59 | 只看该作者
锡娜望角 发表于 2016-5-1 23:53
《吕氏春秋》里面有这么一段: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 ...

这里五行没有配五帝。但这里是有五行相胜的:首先这个顺序是相克的;其次,“代火者必将水、水气……将徙于土”都在演示“从所不胜”。《吕》在汉书列为为诸子杂家,不仅有道家观念,还“兼儒墨、合名法”。五行与道家的关系不大,与儒家和方术家关系就比较大,先秦两个邹子(邹衍、邹奭,俱为齐人,都有终始理论,并且都很有名,都有外号,一个叫谈天衍,一个叫雕龙奭)可能都有关,而邹衍曾从学儒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261

帖子

1166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808

内部学员勋章

7#
发表于 2016-5-15 21:56:59 | 只看该作者
《易经》里面也有关于五行的内容呢,我有一个想法,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朝甚者之前就有五行的内容,我问了道家的师父,他们说五行就是山医卜命这些的基础,周易里面有五行的内容。况且古人就喜欢给万事万物用简单的理论概括,所以刘向他们尊崇五行,一曰水,可能还真的从易经过度过来的呢!就是说最早是一曰水,然后就变成一曰木这样的。洪范里面还没有把一曰水的问题解决,所以貌是木和前面不对应,后来才慢慢补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20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08:06:25 | 只看该作者
锡娜望角 发表于 2016-5-15 21:56
《易经》里面也有关于五行的内容呢,我有一个想法,史记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朝甚者之前就有五行的内容,我 ...

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先秦易经没有五行,也没有地支,甚至早期连阴阳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261

帖子

1166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808

内部学员勋章

9#
发表于 2016-5-16 09:06:17 | 只看该作者
何以至此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10#
发表于 2017-4-26 18:13:4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17 17:21 , Processed in 0.082031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