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4882|回复: 6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修道养生到玄学的术数与从解剖到玄学凑数的中医---中医学需要反思什么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73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14:2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修道养生到玄学的术数与从解剖到玄学凑数的中医---中医学需要反思什么
中医大致有几个阶段: 1、原始本能 2、巫医  3、本草医学  4、本草经方与解剖医学(医经)、5 玄学思辨医学到时方以及本草学(经方)与解剖医学(医经)的没落 6、受到西方现代医学冲击之下的中医 7、重新认识和解读中医的现阶段
解剖医学最终演变为玄学,这是最该值得反思的文化现象。从动物自疗的本能到经验积累的巫医,将成败归于鬼神,但其背后隐藏的技术主干还是在发展,诸如对于药物的使用,逐渐累积了本草知识,到了西汉,本草便已成为医学的代称。
阶段论是各自时代的特征,并非是说越往后越先进,相反,玄学替代了解剖这是显而易见的倒退。也就是说大概的特征阶段,到了西汉末医经与本草经方分流,这是古代医学的巅峰征兆,本应大踏步前进,然而不幸的是,外科术反而萎缩,这是医经的到了顶峰的没落,有两方面原因。
表面上这是技术瓶颈的感染问题难以解决,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影响是阴阳五行意识形态对于技术的反作用。阴阳五行的术数意识形态延续发展了空洞的术数思维,彻底陷入玄学思辨,其表现为一直不断的凑数行为,而非基于实际测量。
这个思维,从先秦天六地五就已经埋下了。这是文化的宿命业力惯性,也可以叫做“历史的必然性、合理性”。但不停地凑数史必然也成了倒退史。比如《汉志》中提到的: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18+37+9+12+38+36+25=175,总数实际为175卷,而班固记录是216,差了41,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个谜,无解。班固摘录《七略》之序方技为四种,医经排在第一,是强调其成就,为了突出这个成就,刘歆李柱国校书时的《七略》便将医经排在经方之前,以示强调。
黄帝医经的出现 一方面是流行的托古标榜,另一方面是五行的影响,黄帝之名来源于五行“土德之瑞”。
除了《黄帝内经》18,《扁鹊内经》是9, 《白氏外经》36卷,与9数有关,其余四部均与9数无关,包括《黄帝外经》三十七卷。这说明西汉晚期校书并不重视什么9卷的凑数。汉代卷篇关系也不存在对应规律,根本没有什么一卷九篇的习惯。这是唐代以后的凑数观念,略。同时,《汉志》同一本书卷篇同列者有:《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为五十七篇;《尔雅》三卷二十篇。
可见卷篇关系并无确定对应,推测卷一般大于篇,一卷可容一篇以上,甚至多篇,但不是固定的9。这也说明便于手持的一卷,可容纳一篇以上甚至多篇文章,但是均没有凑9数是可以确定的。凑数到了南北朝以后愈演愈烈,诸如源自“天六地五”观念的十一脉变为十二脉,五藏六府十一随之变为“十二官”,阴阳家序四时大顺,变为五时;二十七气的经脉变为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五十投(《脉经》)、五十动(《灵枢》)的脉诊理论变成了“五十营”同时二十八脉参与而其余经脉不参与。乃至经脉长度也纯粹凑81的数字,左右两边共162尺。乃至“病机十九条”为了凑十九年7闰的历法计算,搞得人的病机也就十九条:
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很显然这是个多重标准分类,并且不完全。比如,根据病位的上下,类似三焦的分类而无中焦病;根据外感的风寒湿,缺少六淫或五邪的燥、暑;火与热的病机一下就搞出了9条,真是符合寒凉派的胃口。刘完素虽然崇拜十九条,但是也增入了“诸燥枯润”变成了二十条,为什么?自己想。为何最终是十九而不是其他?
古代术数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术数在历法上的成就,有着巨大的心理暗示。数学家甚至认为万物皆数。认为宇宙算哪根毛,数学能构造出比宇宙还要复杂神奇的内容。但是术数不同于数学。
《汉书艺文志》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种列入术数范围
《中国方术大辞典》把凡是运用这种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以行占卜之术的,皆纳入术数范围。如:星占、卜筮、六壬、奇门遁甲、相命、拆字、起课、堪舆、择日等等。
数术的特征是以数行方术。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数等,五行有数、干支有数、河图洛书是特殊数学,等等。
数术区别于其它方术的是它的数学化,区别于现代科技的是它的方术领域,它属古代神秘文化。但广义数术也包括数术科目附近的非数术类方术,例如,小六壬不是严格的数术,但它是六壬附近的方术,有时也归于数术。数术的范围广于易学,例如四柱学、紫微斗数和六壬是数术的重要部分,都不属于易学。
《抱朴子》云:“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
可见就算《汉志》之后,术数的概念也长时间不统一。
《广雅》:“数,术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上古之人,为圣人而在上者,能知此大道而修之,法天地之阴阳,调人事之术数。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灵枢·本神》长生久视,本篇下文饮食起居之类。”
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术数,修身养性之法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
先秦术数为“治道之术”,这几位注家大概是这个意思而不是《汉志》所定义的数术。所以都说是养生修性之术。所以术数的观念也是变化的,到了汉代一变,尤其是阴阳五行结合之后,变化巨大,就在于除了用阴阳分类奇偶数字,同时使用五行分类,并且五行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阴阳。
《四库全书提要》云:“术数之奥,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耳。……
医治有三:药是数也,器与力是术也。而术中有数,数中有术,相持为用也。养生亦有三:曰食、曰服、曰力。食中有饮,服中有居、有战,力中有按跷、有服气也。六字服气法,见《医林集要》卷十·老人门、卷五·虚损门;五禽戏法,见其卷五·虚损门。道经六字诀,又见汪昂《医方集解》附余。”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术数 ①道家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一般指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措施。《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指方术气数,即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附会各种迷信之说,以制定人事和国家的气数。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术数观,在秦汉以后的巨变,便在于阴阳五行的结合。同时,古代的食、服,指的不同的内容,五味苦欲补泻,讲的是“食”治,是食物,服才是药物内服;因此《辅行诀》作者未弄清这一节,将食治当成药治的准则。而食治的五苦欲补泻,其规则并非完全按照五行生克,其中有着相互制衡的互为因果对称法则。
医经既然要与本草的的使用区别,就不应该存在内服用药,内服用药那是本草学,所以医经是外科术。箴石汤火都是外治法,调百药齐和也只能是外治。因为它们的前提基础是“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首先是应用于“针石汤火”的,汤是汤熨也就是热熨,其间可能涉及药物。火的用法很多,除了烧艾还有烧针、烧瓦、烧坎、烧壁炉。
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并没有提及藏府,因此是主要描述藏府以外的肢体骨骼软组织结构,完全是基于解剖学,最终用阴阳表里对称来归纳,血--脉、经--、骨--,全是表里关系。因此医经引入阴阳概念的最初是为了表达“表里”。
为什么络属于表?因为所谓的皮部,看《素问皮部论》,皮部就是络脉这是定义: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阳主外,阴主内。”
除了强调“阳主外、阴主内”的阴阳对应着内外,同时,说络脉是可见的,是有颜色的,还可以放血的,络脉其实就是浅静脉,络穴其实就是浅静脉的名字。经脉最终成了玄学。这难道也算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最终是挨打的文化,造成无数自得其乐的愚人。
自从唐代甲乙序提出《素问》《针经》即内经,同时提到“《九卷》原是经脉”,也看不出来《九卷》即是《针经》。但是《黄帝内经》变成一本书,是啥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直到南宋,《素问》、《灵枢》都仍然各是各。或者宋人也未必确定,因为情况的确混乱。北宋校正了《素问》,但其时《灵枢》是残本。高丽献《黄帝针经》9,于是有了《灵枢》9卷与《黄帝针经》9卷同时存在的记录,并没有认为这是同一本书,这还是官方颁布的。由此,北宋《灵枢》真的是残本吗?这是个巨大问号。一个自唐代以来便极端强调,但唐代却不重视的书,唐代针科的官方教学采用 《赤乌神针经》 而不是《灵枢》 也不是《黄帝针经》。
到了北宋《黄帝针经》回归公开颁行后很多年,官方推荐的“针经”居然是唐代所著的《铜人针灸经》与《甲乙经》。这太令人意外了。起码这丝毫没有重视《灵枢》和《黄帝针经》的意思。到了现在,所谓《黄帝内经》不仅是医经之祖,还成了整个中医学的标杆,这是个巨大的误会。
另外再说下阴阳理论的问题。阴阳对应表里、内外,即便所谓“医经之祖”的《黄帝内经》也多处强调。但是,寒热并不严格对应阴阳的,比如,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这是《素问》所引的“经言”,古人的定义分类。首先这里的寒热与阴阳,完全是分配内外而言,阳必然对应着外;阴必然对应着内,符合一贯的“阳主外、阴主内”的叙述。这说明 素问所引用的更为古老的“经言”,那是确定的以表里为阴阳。于是,阳虚对应外寒、阴盛对应里寒;阳虚对应外寒、阴盛对应里寒。因此,寒热并不严格对应阴阳,而必须参与表里才能确定。
这里出现重大问题和错误极难发现。这里的阴阳,实际是四分阴阳,同时又会被解读为表里对称的阴阳,必然产生级别混乱。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所谓阴虚,是因为形气衰少,其实便是里面的津血虚少,导致热源不能输布外出,热留于内故内热。其隐含的前提条件是,热源是从内生的,缺乏阴液去输布制衡。所以“阴虚”特指这一种内热的情况,而外热却是阳盛。
而里津液亏虚既可能热也可能寒,如少阴病,所以寒热并不是一定的。所以这个阴虚,实际指的是在内的阴阳失衡,这已经是四分阴阳。何以见得?因为这个阴虚,对应的是内部的热,内部的阳盛,与外部并无关系,否则应该是外热?外热已经定义为阳盛。
同样阳虚的外寒,并不对应同时会发生阴盛的里寒。因此这里的内外阴阳,本身是不对称的,反而分别各自对称于内外。
这句“经言”用四分阴阳来阐述内外寒热的同时,又用阴阳对应了内外的病位空间概念。
也即是说,表面上这里在谈阴阳表里,但是这里的阴阳却没有实际应用的对称关系。也就是说,一方面将阴阳对应了内外,另一方面同时这个阴阳却是四分阴阳。
这里存在着严重的概念跨级别混乱,也即是概念的偷换转移。这种表述的缪误性质隐藏很深,较难发现。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同时寒热的表现,没有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比如里寒,多是病理性的产生了废物,应该泻去寒气的废水之类;而里热的阴虚,却是需要补充的。
另一方面给人造成一种错误印象,就是回避了恒温动物的自体温平衡,反而以为有一种寒热平衡,阳气阴气的平衡,而阴气代表寒,这是容易被误导的。不要相信什么寒冰绵掌,哪有这种功夫,你以为你是压缩机?降温需要同样做功的升温带走热量。寒的表现被认为存在寒气的生理动力 这是个缪误。寒的表现只能是散热过度损耗或温煦不足,并不存在主导寒凉的功能。
这是阴阳理论的局限。另外是对称概念的范畴问题比阴阳大。诸如虚实、缓急、先后、奇偶、 左右,均与阴阳无对应关系,这种归纳是无必要的。因此阴阳理论最初的目的是医经引入的表里两分,最后把寒热也归纳进去,进而成了一切纲领,是由于二元观察的分类代表方法,由于古人赋予了阴阳太多含义,反而出现了其外延的缩窄,无法统括一切对立概念。至于五行理论不对称,违背了二元对称认知规律,略过。
相比起来,阴阳理论的缪误更加隐蔽,就是转移级别、偷换概念,作为解释忽悠所用可以,用于指导临床思维,还需小心。所谓博大精深的阴阳五行,还经得起什么推敲,除非你不推敲。认清这种意识形态的局限,医学才可能进步。
由此也可知,疾病的定义围绕了寒热表现与内外的不同,归纳为阴阳,是存在局限性的。因此经方本草的定义,首先便是本草石之寒温、疾病之浅深……而没有用“阴阳”这样含糊的概念,这真是大幸。
反倒是医经的阴阳,本来严格对应着表里两分,但是却不自觉滑向了四分,各种边界不清概念混淆,对于一种被抬高到“纲领性”理论这是致命的。与其说古中医学以阴阳为纲,不如说采用了二元分类法更为妥帖,这是各种学科都逃脱不掉的,显而易见,但并不是所有学科都用了阴阳,如生物学有二歧分类法;物理学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正负电荷,甚至还有反物质,根本无需阴阳理论去指导,并不构成理论的落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201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02

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17-4-4 15:38:48 | 只看该作者
庶兄大作,拜读,我竟然第一个评论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7-4-26 11:45:4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地板
发表于 2017-7-18 10:59:5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5#
发表于 2017-7-18 11:0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6#
发表于 2017-7-18 11:00:47 | 只看该作者
师兄好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7#
发表于 2020-8-12 13:51: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7 10: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