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5246|回复: 7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脉和经的不同以及其他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73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22:0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脉和经的不同以及其他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医经的第一个首要概念,便是血脉,简称脉,脉者血之府也,也就是对于浅表血管的早期认知,如帛书十一脉,皆称脉。秦汉之际,到了仓公,有“经脉术”。
  • 早期的“脉”(包括帛书十一脉)指浅表“血脉”,亦包括“络脉(十五)”
    【说文】脉,血理分衺行體中者。
    本为存在主干分支的形态,于是便有了主干与分支,乃至 深浅的形态,但早期由表面的观察定义了“血脉”:
    【九针十二原】“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满,切之独坚。”
    【灵枢血络论】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五邪】取血脉以散恶血。
    故早期的脉指浅表“血脉”,即“络脉”,络脉又称血脉、血络。
    2、经脉是血脉的“深化”
    “经脉”不仅后来指代整体的血脉成为整个“经脉理论”的代称,还曾指代深部血脉,如: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
    3、经等于经脉、经络
    难经二十五难
    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
    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难经是源自东汉的作品,流传到南北朝时已残缺不全,故称“残难经”,伴随南北朝隋唐以后的增补辑复,这段解释第十二经的由来,并举“心主与三焦为表里”,实际上是相差了几百年的事情被列在一起,故并非完全是难经原文。同时由于难经的体例,按照习惯,整句摘抄于“经”则称“经言”,此篇不称经言,说明难经所依据的东汉流传的医经,很可能并未有十二经,而是难经一派的医家首创和发明。该篇解释说:因为经脉学说的构建过程中,依据了藏象的五藏六府冠名,五藏六府加起来只有十一,为何说是十二经,那第十二经是怎么回事?显然,这已经是帛书十一脉之后久远的事情。
    难经这位老师说:第十二条经“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别,分也。因为早期【针经】手少阴心主是一条脉在中指上并与小肠相合为表里(见【九针十二原】【本输】),并不存在与三焦为表里的历史,因为三焦直到唐代依然是孤府。现在,分(别)出少阴、心主为两条,并且,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所以就成了十二经。这样,十二经的出现即便是东汉中晚期(涪翁一系),而心主与三焦相表里,却晚出唐代。难经的“辑复本”性质,是由于十二经的出现与“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横跨了至少400年时间。
    难经作者不称“经言”,并且对于第十二条经脉的产生来源过程无比清楚,这位老师是十二经脉的创始人可能性是极大的,是郭玉还是匿名的难经作者所创,都已无关紧要。
    在这里,十二经实际等同于十二经脉、十二经络,也就是说,这里经的意思与经络是同义。当然,络脉是小的“经”,而经是大的“脉”。
    【灵枢血络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
    【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于是,经、经脉为里,络、络脉为表为外。因此,经与脉,实际上已一度是同义词,直到【经水篇】的出现,由于荣卫、水血的对举,而隐含了“经水”与“血脉”的对称,简称“经脉”,由此便赋予了经、脉,可以细分水血的营气行、卫气行。至此,经脉理论的气血、营卫两分,得以实现,便有了“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乃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由于古人并不在意定义的准确性,概念并不统一,而有一定的随意性,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当下的含义,因此,经与脉既可同义,又可以不同。
    从脉到经落(又称经络、经脉),这个过程伴随着从“禁脉”到“经脉”,暗示从歃血为盟的秘传,到逐步解禁的传播,去掉了禁脉的禁字。扁鹊和仓公都已经广泛授徒,正如“禁方”至于“经方”的逐步解禁传播,不再是世家秘传,在仓公时更有了因材施教的特征。
    从血脉到经脉,是经历扁鹊医经到黄帝医经的经脉理论“进化”的一条重要线索。这种概念上的不同,首先在于阴阳相推、循环无端思维观念所致的首尾相连,已经跨越了十一脉时代的不相连贯,同时延续了“天六地五”经天纬地观念同构之下的六阳脉五阴脉之十一脉,正好可以联系五藏六府的十一数,而有了内连藏府、外络肢节的内外两分的阴阳表里相对体系,这种内外相对,正好是医经所谓“内经”与“外经”的分野。当然这个事件也可以发生在秦越人时代,黄帝医经的出现,首要核心问题却是“言阴阳五行”(刘向语)。除了阴阳五行合流的意识形态,其次便是“欲以微针”而“勿用砭石”,除了理论,工具更是区分扁鹊与黄帝的标志。
    而【素问】作者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在多篇内容中屡屡提到已被黄帝医经“先立”的针经淘汰掉的砭石,还不遗余力的将砭石配上【异法方宜】的五行,未免张冠李戴。然而【素问】作者虽然标称黄帝岐伯对话,但并无冒充【黄帝内经】的意图,不仅承袭了扁鹊医经的脉法和工具、治法,还整编了由汉以至于六朝的各种体系的医经理论,被后人附会和利用,托名成了【内经】,此事件发生在唐代孙思邈之后,作俑者或为王冰,王冰自序称素问为内经,并未引用【甲乙序】,而甲乙序的出现也在唐代,直到隋志时并无甲乙序存在。
    也就是说,【素问】实际集成了【汉志】所谓“医经七家”的大部分内容并且有所发展,尤其是脉法、经脉理论、五行理论、五时理论、病名等等,有很多内容晚出南北朝,并经过王冰“移补增删”托名【内经】,新校正整理之后而成今日所见,基本上保存了唐代之貌,而全元起本【素问】虽然经过名老辑复,毕竟原貌不复可见。
    【汉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实际上列出175卷,班固称216卷,多计41卷,未知何故。即便如此,【黄帝内经】18卷,仅占了医经175卷数的10%强,也就是说,医经部分的一成,是【黄帝内经】,三家外经总共85卷,而【旁篇】的内外属性不明,各家外经至少占一半多的内容,即便是【黄帝外经】的37卷,也远超【内经】18的卷数。
    今本【素问】【灵枢】公认“非一人一时之作”,而主要却是“针经”外治法、经脉理论、脉法诊断、疾病病理、藏府理论,而少有药物药理,可以说偏重于外治法而罕论方药内治,恰好,方药内治,是属于“本草”“经方”“本草石”之学,与“原人血脉”并非源出一流。是以,本草为内治法之学,医经为外治法基于解剖生理学的医理,标榜黄帝医经之前,原本并不强调“阴阳五行”的合流,而这个理论的合流却是汉武帝之后,始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7973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1:35:37 | 只看该作者
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7-4-26 15:43:33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地板
发表于 2017-7-17 21:34: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5#
发表于 2017-7-17 21:3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6#
发表于 2017-7-17 21:35:24 | 只看该作者
师兄真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3

帖子

111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58
7#
发表于 2018-8-24 11:00:51 | 只看该作者
,真厉害。做学问,做医生,真心严谨认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8#
发表于 2020-8-12 14:17:0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7 09:00 , Processed in 0.090821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