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3232|回复: 5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终始篇第九 新解【原创】

[复制链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41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12:4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终始的本意是开始、结束、循环往复,在《灵枢》中有着不同意思。比如,前文曾说“始于一终于九”,或者指经脉的起止等。终始是以五藏为纪,纪,丝缕的头绪,基,理。下文说终始者,经脉为纪,而最后都以阴阳而定,因此,阴阳才是最终的纪。而五藏为纪,意味着藏象学说的地位被拔高到成了分阴阳的标准,这有着一定的时代特征,与其他篇章的主旨有所区别。而本篇不冠以黄帝岐伯等名称,用词也较为肯定和雄辩,诸如“凡”“必”等,显示本篇作者自重身份不愿意冒名,可能是当时有一定社会地位者。


原文:阴者主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他的意思阳经的气是从四肢向心走的,阴经是离心的,这其实存在问题,手阴阳经是这样,足阳经呢?大体是离心的,足阴经大体是向心的,手足经脉是不同构的,因此经脉理论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容易察觉。本篇作者从藏府为纪、经脉方向,绕了一大转到了阴阳,这种曲笔是存在目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人迎寸口脉法做铺垫,论述人迎寸口脉的合理性。


原文: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
我们很容易就看出这段存在问题。之所以有补泻,并不是这个经脉的走向,而是依据虚实,并且他的经脉走向也说得也不全对。那么知道补泻,可以和气,和气必通阴阳是有问题的,具体的和气之方是必通虚实。所以这一段基本上属于强词夺理。


原文: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很明显作者对于经脉的理解与现代学院派有所不同,经脉为纪,之后紧接脉口人迎以考察虚实,而这就是天道,这里面的逻辑就是经脉是以脉口来判断阴阳虚实,也就是说经脉其实主要是血循环相关。否则何以能够用脉口来考察呢?何以能够把持脉叫做经脉为纪呢?而进一步,人迎寸口脉就可以“知阴阳有余不足”,也就是阴阳虚实,平与不平,是正常还有病。可见,前面的系列铺垫,都是为了这个阴阳脉法的隆重推出。最后这个真正的终始原来是人迎寸口脉,这个圈子绕得比较大。而作者也是十分雄辩的口气,不容置疑的派头,又没有托名,可见那是相当的自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41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2:37:5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
首先提到平人,脉口人迎两处的脉应四时,符合四时脉的一般规律,上下相应,一起往来,说明下上可能存在不一起往来的脉象。之后六经之脉不结动也,这就说明,本来还有六经之脉的遍诊法存在着。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这句具体意思指的是少气,所表现在脉口人迎的脉气“俱少”,而寸尺皆为不足(不称),也就是上文“形肉血气必相称”之平人的反面:不相称。
有人由此理解为,人迎寸口脉法是不分寸尺阴阳的,进而说明这个脉法是在寸口,分左右阴阳。因为颈部人迎脉,本来就无所谓寸尺。这个分法在《脉经》也有,寸口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脉法赞》,以此来分阴阳,据说用起来很不错,大家也可以试试,不过我没用过,我觉得有问题,放后面说。用起来有效的,但这个道理不对,那说明一定是哪里出问题了,愿者上钩吧。
原文: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阴阳俱不足,补泻失据,调动补充阳气呢,阴液就会枯竭;泻阴液呢连阳气一块泻脱,所以补泻都不行,连灸法都不可以用。可以甘药不可以至剂,一般理解为不可以用刚猛的药,因为甘药,甘缓与至剂对举,相对就是不缓的药,不缓就是刚猛的药,叫“至剂”。
接下来一大段讲人迎寸口脉的操作,而这个操作在其他篇章有好几处重复说明。
原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及《灵枢》之《终始》、《经脉》、《脉度》、《四时气》、《寒热病》、《禁脉》、《五色》等篇。
结合现代解剖学的观点,人迎脉即颈总动脉,寸口脉即桡动脉,一般情况下,无论从解剖管径、血管的充盈度,还是脉搏跳动力量、血液流量,颈动脉是大于桡动脉的。如此说来,寸口脉是不能大于人迎脉的,而“人迎与寸口对比诊法”说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等,如何理解才合理?对此古今学者已有探讨,如:
清·何梦瑶《医碥·卷之五·四诊\切脉·人迎气口》记载:“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于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反大于人迎者。”
胡天雄先生《素问补识》云:“正常人迎之脉,本来就大于寸口,《经脉》、《禁服》等篇所说的彼此大小几倍,寸口脉一般是不会大于人迎的。……理论上虽如此说,但事实上盛大几倍,并无客观标准。”
但是,文中“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显然又不是指的人迎脉口互相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490

帖子

3万

积分

QQ游客

威望
3
金币
38141

超版功勋勋章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 22:39:16 | 只看该作者
因此,又有一种理解,是脉的指下长度。因此此脉法除了部位理解的差异,还存在盛、倍、大、长等不同的理解。
而此脉法中提到的关格脉象,在难经中也是覆、溢脉的另名,因此,理解为脉长是颇有道理的。这个脉法的问题放到最后解析,内容不进行解释,有兴趣自己研究。
原文: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这里刺之道,补阴泻阳,也是不完备的,行文存在问题,漏掉了对称的方法补阳泻阴,完全分类还存在阴阳俱补或俱泻,或俱不补不泻、或单独的补泻,这些临床都可能出现的,而这个人迎寸口脉,就与奥数题一样,规定一个不切实际的情况要求大家都这么来。
原文: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这里对九针十二原的气至而有效进行解释,也可以看出人迎寸口脉的一二三盛指的是脉的坚软。而“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这一句表明这篇文章已经是在十二经之后写的,至于完整提到十二经所生病的就在于经脉篇第十,所以这一篇的内容时间上不会很早,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这就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解释。
原文: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三刺之法前面已经说过,与这里前面寸口人迎脉之后的先补后泻,存在矛盾,因此本文不仅有晚出的内容,而且不是一个人所作。
原文: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这个人迎寸口脉法主要是以寸口和人迎脉那个更盛来判断实证的,并且先用补法而且操作局限于表里经脉,这些问题是无法圆满解释的。
原文: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这里提出足大趾附近有三个脉动也要诊断虚实,这就与前面的脉法又出现抵牾,这三个脉分别是太冲脉还有太溪脉、趺阳脉,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三脉分别是趺阳脉太冲脉太溪脉,这说明不仅是人迎寸口脉诊。
原文: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
胸口和背部的穴位可以治疗肩臂的虚证,应取胸部上面和背腧穴上面的穴位,这就是前面本输所讲的缺盆十个穴位用法。肩臂的问题除了颈椎病,常见的是寒饮,比如肩周炎或是留饮在上,有些人一边肩周炎好了另一边发作,就是饮作怪,饮在上可以发越,也有虚证痉病的。
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重舌,舌下肿,像是两个舌就可以在舌下泻血。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不能伸是肱三头肌的问题或者二头肌痉挛,不能曲是二头肌或者三头肌痉挛牵拉的问题,也存在肘关节的问题,需要实际判断。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这里显然是错文,补泻搞反了。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这个邪气和谷气的分类是没有道理的。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这个补泻法也是不完备的,前几天分析过,表述上忽略了表里寒热的区别。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痛症一般是有脉实但也未必尽然,虚痛还是有的,喜按的痛未必有实脉。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故曰这个结论也是很突兀,手太阴阳明主腰以上痛,足太阴阳明主腰以下痛,这个分类也比较粗糙,但是也可以使用。真要治疗痛症不是这么简单可以速效的。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这个取穴法其道理又与前一句抵牾,所以怎么说都有道理。经脉联系本就是如环无端。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这里又提出一种刺法,又说先刺最先病处,所以这篇就是个杂烩。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这是关于四时刺法和浅深的关系的灵活运用。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
这段话也是存在错文,前后对照可知。病痛者,按之不得,按不到痛点、患者自觉痛处不移,那么在深部,需要深刺。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这里阴阳是以经脉为纪。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这里对于寒热的调节,强调留针的作用而不是手法,对于厥证分为寒热,取穴法的阴阳也是经脉阴阳,二比一也就是三个穴位,具体怎么取穴,没有讲,没有举例。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久病不是每天刺的,间日就是隔日,需要留一下针,调其左右,调是诊断的意思,看左右的血脉络脉有没有淤阻,有的话要先泻血。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缪刺,刺的络脉,脉躁一般是有热,根据本篇人迎寸口脉的思维,脉躁病在手经脉,主上主阳。
病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针刺的环境要求。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这句就解释了前面,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也解释了针刺的基本原理是“移其神气”。
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这一句莫名其妙没法解释。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乱,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这一段针刺禁忌,是符合实际的,如行十里顷,个多小时,半个时辰。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这个病是痉病严重的津液亏虚出现了反折,角弓反张之类,眼睛也上翻,很吓人。面色发白,津液虚了。所以不能再发汗,也不能用浅刺绝皮的泻法。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内经又有少阳主骨的说法。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像是阳明热证,惊恐谵语。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腹胀闭塞大小便不通。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里面热咽干、心烦、尿多、筋缩、舌卷是脏腑的重证,这个是寒热夹杂。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太阴的症状包括脾肺。
这篇有意义的仅在于针刺环境和针刺注意事项。
终始第九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7-4-28 10:34:25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2

帖子

1107

积分

四星会员

Rank: 6Rank: 6

威望
0
金币
558
5#
发表于 2017-7-17 11:00: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09

帖子

360

积分

三星会员

Rank: 4

威望
0
金币
149
6#
发表于 2020-8-12 17:39:3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19 10:45 , Processed in 0.07519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