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经典经方医学网QQ总群:42033485 许家栋经典经方微博 立足临床实践 攻读伤寒金匮

新人报道领金币 请您注册后到新人报道发报道贴 领金币升级发贴

经典经方论坛会员的访问权限 论坛提供了大量医案和各种资源 希望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一个学习经典的平台!

搜索
热搜: 经典经方
查看: 3488|回复: 3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灵枢经筋十三》临床实操阐释

[复制链接]

11

主题

55

帖子

198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18

内部学员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4:3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秀海 于 2016-2-4 15:04 编辑


今天主要从经筋角度论述一些常见病的具体治疗,希望共同提高。自从学习人迎脉后,较长一段时间裹足不前了。内经的东西远远不止于人迎寸口诊

先挑出《经筋第十三》的具体核心来学习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腓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骭(胫骨),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溃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抚摸)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春痹也”

这段文字提到了卒口僻的治疗。可以看出足三阳经筋,手阳明经筋皆结于頄(颧部)qiu

“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古代治疗:卒口僻寒证:“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噉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抚摸)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卒口僻热证: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

马膏:又叫马脂,马鬐膏。为马项部位的脂肪。其性味甘平而柔润,能舒缓拘急之筋。灰 :“炭”。三拊,反复多次抚摩有病的地方

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相当于艾灸局部

灵枢从经筋角度论述了面瘫等的治疗。当然经脉病变也会出现面瘫之类。经脉病变从人迎寸口脉鉴别

现在:面瘫口角歪斜肌肉收缩的一侧是受邪的,需要在这一侧扎针,留针,以筋结处扎针为最佳。常常在下关,地仓,颊车穴,太阳穴,咬肌前可以找到,需要微微张开检查。《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可以看出,受邪的一边在生病的另外一侧。曾经对于面瘫的治疗,是健侧还是患侧扎针,疑惑很久。最后发现健侧,也就是嘴角歪的一侧扎针效果最佳。至于面肌麻痹的一侧,是经气少而不行。歪斜一侧,经气壅滞,必决泻之。无论寒热,针灸都可以。
补充:经筋在同侧,面瘫扎同侧合谷;经脉病变,面瘫扎对侧合谷。一般经筋病变多,常常在耳后,下关,颧髎,地仓,颊车附近可以找到条索,僵硬,硬结等经筋病变。扎针选择健侧先,后患侧。直接扎筋结,可以燔针劫刺

这是第一个要讲的

又比如:“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辅骨即腓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尻指尾骶部);其直者,上乘(月少)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

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月少)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提出“维筋相交”的理论。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足少阳之筋“上额角,交巅上”后,便分布到对侧循行。所以伤了右侧足少阳经筋左侧循巅交左额角支,“右足不用”。运用这一理论,治疗瘫痪时,取健侧头部经筋或穴位,以治疗对侧下肢不用。同时治疗足少阳经筋本身病变,在下肢循行处有压痛,除局部以痛为输外,对侧额角处取穴也会加强治疗效果。大约在率谷,颔厌,悬颅附近。手阳明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实就是足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从左之右。从头的一侧到另外一侧。

这是第二个知识点

明.张介宾提出:“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以次相传;经筋联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虽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筋属木,其华在爪,故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辅骨,结于肘腕,系于关节,联于肌肉,上于颈项,终于头面,此人身经筋之大略也。”十二经脉“出入脏腑,以次相传”,循环无端。而“经筋所盛之处,则唯四肢溪谷之间为最,以筋会于节也”

十二经筋的规律如下:手三阳之筋,从手走头。手三阴之筋,从手走胸。足三阳之筋,从足走面。足三阴之筋,从足走腹。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于关节,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汇聚。十二经筋在循行时多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如手六经之筋结聚于腕,肘,肩等部位。足六经之筋结聚于踝,膝,踵,腘,髀等部位。

十二经筋都是向心性循行汇聚。为临床提供指导

推拿提捏经筋之时,是向心性推按。比如下肢足太阳膀胱经筋推按治疗缩筋,有资料显示,静脉瓣和淋巴回流也是向心性。从足往上推,疗效更好

《类经》提出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会于节”,是“中无有空”,“各有定位”的组织。

足三阳经筋,手阳明经筋皆结于頄(颧部)。足三阴经筋,足阳明经筋皆结于阴器(生殖器)。手三阴经筋结于贲(胸膈部)。手三阳之筋结于角(侧头部)---集中结聚分布

足阳明之筋“合少阳”,“上合于太阳”。足少阴之筋连续两次“并足太阴之筋”,“与太阳之筋合”。手少阳之筋“合手太阳”。手少阴之筋“交太阴”-----经筋交合
手三阳之筋结于角(侧头部)---要想到偏头疼,颈椎病与手三阳经筋的关系
这是第三个知识点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恻,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阐释:手太阴手厥阴经筋皆结散与胸中及贲,其筋拘急可以引起以右胁下痞块,喘咳为主证的“息贲”病。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
阐释:手少阴经筋“结于胸中,循贲,下系于脐”,其经筋病可见积块如梁,伏于心下至脐上的伏梁证。心承伏梁,如梁之伏于心下,而上承于心也。肘网,肘部手少阴经筋挛缩,如罗网紧收。

手三阴经筋造成内脏病变。有人说,经筋包括膜原。经脉着床于经筋之中。手三阴经筋病变不是本节重点。这个知识点提一下

又如“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此句中焠刺指的火针

经筋病寒证,经筋发生拘急,扭转,痉挛,肿胀,强直,僵硬,引掣等病理改变,如各种颈肩腰腿痛,痹症。比如强直性脊柱炎,足太阳膀胱经经筋出现强直,僵硬,在督脉上椎体间隙及膀胱经筋循行线僵硬点,压痛点“燔针劫刺”,疗效可以。又比如肩周炎,是手太阴经筋,手阳明经筋,手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循行,治疗上在这些经筋上找压痛点,如喙突处常见压痛,为手太阴经筋,可以用毫针直接扎痛点留针,也可以用0.4的毫针稍加温后针刺留针,也可以火针点刺就出针(火针小心)。因为经筋是向心性走向,所以可以用手法从手至肩推按,提捏,滚,拨,配合针刺会有良好疗效。当然,还可以根据巨刺理论,如右肩膀痛,找左腿反应点,这是从经脉角度来配合治疗。大抵人之病,是复杂的,经脉和经筋都病了。

经筋病热证,“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经筋发生松弛纵缓的病理改变。如眼睑下垂,痿证,阳痿,重症肌无力。《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所谓湿热致痿。经方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会出现下肢痿而无力。历代治痿证有独取阳明之说,又说阳明主宗筋。不必拘泥于此。重症肌无力,有一种是经筋病变,也就是湿热致痿。针刺经筋,循按痛点,“无用燔针”,不参考人迎气口脉。还有一种是经脉病变脏腑病变,邓铁涛用大气下陷学说论治,提出重用黄芪。这种经脉脏腑扎针取穴依靠人迎寸口诊。问题还在于,有些疾病,内在的经脉脏腑和外在的经筋都病了,就需要双调了。

这是第五个知识点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横络指筋结,压痛点之类

第六个:偏瘫的治疗

《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官针第七》:“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恢刺者,直刺傍之--直接扎筋结,旁边再加一针,左右前后上下都行

举之前后---扎针运针,筋结变软后,活动患处。被动活动。用0.4的毫针或古圆利针

比如患者上臂僵硬,你去扳动它,发现有一条僵硬的筋,在上面直接扎,只扎一针行针也行,直刺一针,傍刺一针几针都行。当场就好松解。出针活动下患肢。有立竿见影之效。

这是第六个知识点

第七个:九宫八卦针法。同样是治疗经筋

病起筋炅--炅,火。筋炅,扎针行针后经脉松解,针运行气血。寒则凝泣,犹火之散结也。当然,可以在针上适当加温

九宫八卦针法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其实是治疗经筋病的,是恢刺关刺法治疗经筋的具体运用

《官针第七》:“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恢刺是一条经筋病变,直刺经筋,旁边再针。关刺是多条经筋病变,仅此而已。九宫八卦针法就是在经筋上扎一针,前后各一针,两边上中下各针几针

《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阴刺,入一傍四处”。傍,傍刺


第八个:妇科

《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皮骨盾 teng,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之穴位。刺侠脊两傍四椎间---第四腰椎夹脊。两髂季胁肋间--章门穴。刺皮(骨盾)以下---肚脐以下

八髎穴,肚脐下扎三针,两旁同水平线再扎三针,治疗子宫肌瘤(九宫八卦针,实质灵枢针法)

第四腰椎夹脊圆利针或0.4粗毫针刺筋,治疗乳腺增生。皮骨盾 teng,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之穴位。按素问,病在少腹有积,刺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之穴位,刺腰四夹脊,及章门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55

帖子

198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18

内部学员勋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4:34: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秀海 于 2016-2-4 18:17 编辑

第九个:再说说膝盖
《杂病第二十六》“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灵枢九针论论第七十八》:“故为之治员利针,必令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罗秀海:膝盖里面痛,圆利针或粗毫针刺犊鼻,“发而间之”。隔断时间运针。膝盖外的经筋病变就用九宫八卦针。膝盖病变可以用火针。顽固痛点要刺血拔罐
李刚:我用过一个干重活的患者颈椎痛,扎肩胛内上角,针一次患者就好了
周喜梅:大针对经筋病效果很好
罗秀海:燔,焚烧。《类经》“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阴结,非此不可“。焠针--是火针。燔针--烧针柄,宜从。有人理解成火针。
张妍:哦,原来就是温针灸。我也一直以为是火针
罗秀海:燔针劫刺--有人理解为火针快刺快出。我比较赞同烧针之说,在经筋痛点扎上针后,比如酒精棉球火烧针柄。我觉得意思一样就行。病轻不烧针,病一般烧针体,病寒火针,也可以扎上针烧针柄。张圣浩,终于可以解释针加灸没有错啊。后世不是说针与灸不能并行吗。错错错。原来在这里啊。书在无字处。。。。
张圣浩:燔者、宗廟火炙肉也。此因一从火一从炙而別之。毛於瓠葉傳曰。加火曰燔。於生民傳曰。傅火曰燔。古文多作燔。不分別也。从火。番聲。
罗秀海:以知为数----经筋痛点或僵硬出现明显缓解为定。数:比如命也,天数,是天定也。腰突可以在压痛点圆利针刺经筋,刺后麻胀会传导很远,会有发热感。扳机指是手太阴经筋病变。扳机指是手太阴经筋病变。刺痛点,烧针,旁边刺几针,恢刺也
以上是对经筋十三的初步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灵枢的门目前还没有进入。劫刺--有人理解为合谷刺。也有道理
合谷刺--不是刺合谷。是痛点直刺一针,旁边斜刺2针向痛点,治疗肌痹。三针,扎的样子像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55

帖子

198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18

内部学员勋章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4:54:32 | 只看该作者
认识还有限。还是把不成熟的文字献给大家。灵山在心读内经,师恩铭记学伤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526

帖子

3223

积分

内部学员

威望
0
金币
1697

内部学员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7-4-18 22:12:3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经典经方医学论坛 ( 京ICP备14055885号-1

GMT+8, 2024-5-18 15:10 , Processed in 0.08496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